闽文化研究

  • 试论福州在中荷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

    刘洪哲;

    新航路开辟以来,荷兰迅速崛起成为海洋强国,其于明末清初频繁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并以福州为主要活动地,反复尝试打开中国市场大门。1623年中荷两国之间第一次外交谈判在福州进行,至清朝初期荷兰多次派遣访华使团抵达福州,就通商贸易、军事合作等议题与中方展开谈判。在两国未全面通商的情况下,双方在福州开展了贸易活动,福州成为荷兰对华贸易的重要基地。这段历史是福州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3年01期 v.44;No.19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陈乔枞的修志活动及其方志思想

    王志强;

    经学大家陈乔枞在江西任职期间,主持纂修了《弋阳县志》《袁州府志》等多部方志,他修纂合一,构建了系统的方志思想,这与其家族重视修志的传统有着一定的关系,更受其经学思想的影响。其修纂方志的目的,深受今文学家经世致用精神的影响;他以实事求是的修志态度,构建了恰当适宜的方志体例,且严谨审慎地对待纂修的方志内容。

    2023年01期 v.44;No.195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论中国共产党革命性的双重维度

    孟珍;詹志华;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在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生动实践中积淀了鲜明的革命性,这种革命性具有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双重维度。从其蕴含的理论内涵来看,社会革命是党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过程,自我革命是党通过自身建设来锤炼自身党性和先进性的过程,二者呈现出理论耦合和实践互动的基本特性。从其遵循的逻辑向度来看,主要表现为党在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保持并发展自身的革命性、领导推动中国社会全方位革命的历史逻辑;在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从国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来把握党的革命性规律的认识逻辑。从其发展的实践路径来看,新时代背景下要统筹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就必须蹄疾步稳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不断开展初心使命教育,多管齐下推动革命性双重维度相得益彰。

    2023年01期 v.44;No.195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老子“不争”思想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当代价值

    林天泉;

    老子的“不争”思想是针对人类社会的症结——争名、争利、争功提出的反思。它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为理论基础,旗帜鲜明地反对“争”的极端形态:暴力和战争;同时呼吁负责任的大国要有“若可寄天下”“若可托天下”的担当,“大者宜为下”“大邦者下流”的气度,以及“功成弗居”“功遂身退”的智慧。“不争”不是消极地逃避斗争,更不是害怕斗争,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世智慧。“不争”既是被动层面的谦和持守,也是主动层面的善利万物,更是影响深远的价值追求。深入挖掘“不争”思想的丰富内涵,对于弘扬中国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23年01期 v.44;No.195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四史”专题

  • 抗战时期中共福建省委“反顽斗争”策略探究

    熊钰琦;

    “反顽斗争”是抗战过程中中共福建省委策动人民群众进行武装自卫的宝贵经验,也是福建等基本地区践行“隐蔽精干”方针的有效方式。以曾镜冰为首的中共福建省委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厘清福建地区国共关系的特殊情况,通过建立以武装退却为基础的转移方式,利用合法群众斗争和非法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斗争方式,创新以反特务斗争为主的斗争艺术,较好地完成了保持南方战略支点的任务,有效保留和壮大了党组织的有生力量,为福建地区及其他国统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基础,也为其他省份进行反顽运动提供了理论经验和实际指导。

    2023年01期 v.44;No.195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陕甘宁边区1939年生产运动的政治分析

    李晓朋;

    1939年中共在陕甘宁边区所进行的生产运动,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有着维系政权存续的政治意义;宣传了党的正确观念追求,使党的正确观念深入人心;发现边区中共组织存在党组织不健全的问题,导致组织力缺失和领导干部在思想领域“不认真”的问题,引发中共对陕甘宁边区干部和组织的整顿。生产运动的实践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怎么能的问题。

    2023年01期 v.44;No.195 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语言学

  • “大同”的文化语义及其新时代价值解析

    林玥;王进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结合国家语委语料库收录的先秦时期至清代的文献中含“大同”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可探寻“大同”的词源,并总结其词义演变的趋势,探讨其文化语义和新时代价值。尽管留存在基本词汇中的“大同”以地名为主,其他词义的使用频率逐步下降,但这并不妨碍“大同”作为儒家学派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彰显的新价值。“大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对古代“大同”思想的扬弃。

    2023年01期 v.44;No.195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白乐桑相对字本位的字词兼顾

    李义海;

    白乐桑基于二语教学的经济原则和汉语二语教学的特性,在“学科教学论”的视界内,建立字和口语表达的关联,并以字为纽带联结口头和书面交际,实现了汉语二语教学的“字词兼顾”。白乐桑认为,“字”和“词”是两个基本教学单位,“字”包括字形、声音、意义、结构、书写和记忆等要素,是初级汉语教学的起点;“词”是口语交际中用以成句的最小言语单位,在书语交际中由字或字的组合来记录。白乐桑“相对字本位”的“字词兼顾”,通过高频字的分级筛选和“以字带词”实现了教材编纂时对高频词的遴选和控制,增加了学生对汉语辞章组合性的认识;通过“以字释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字词关系的了解。

    2023年01期 v.44;No.195 6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 福州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

    张佳希;陈冬;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地域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一致,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内容和物质载体。福州红色文化虽然在内容和形态上拥有独特优势,但在实际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顶层设计缺失、教学内容“泛而无界”、形态单一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现实困境,需要从注重顶层设计、打造实践课教学内容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地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

    2023年01期 v.44;No.195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应用型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四个维度——以闽江学院为例

    林木明;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闽江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秉承弘扬、守正创新,坚持思想引领、拓展载体、适应需要和完善制度,从方向、文化、能力和保障四个维度构建并推进立德树人实践深化,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023年01期 v.44;No.195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三全育人”视阈下应用型高校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

    刘昌成;陈本煌;林茂峰;

    “三全育人”理念赋予应用型高校育人体系建设更深层次的意义,构建出新的实践范式与要素互联。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育人工作“强”起来、“实”起来、“动”起来,成为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痛点。通过将“同向、同频、同行”的“三同”理念贯穿于“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中,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打造应用型高校育人工作体系。

    2023年01期 v.44;No.195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新时代福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郑群英;

    为探索构建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让劳动教育更加符合各类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通过分析福建省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发现在分类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设定以及成效监测等方面存在不足。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应以“把握职教规律、精准施策、突出实效”为构建原则,从分类完善劳动评价指标、科学设置劳动评价共性和个性指标、强化动态监测、丰富评价主体、评价留痕等重点环节着手,以此推进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高。

    2023年01期 v.44;No.195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图书馆学

  • 福建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创新服务研究——基于服务新型智库建设视角

    孙红霞;

    服务新型智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网络调研法对当前福建新型智库立项建设及相关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进行调研发现,福建省高校图书馆在新型智库建设创新服务实践中尚未见形成服务体系及服务机制。因此,根据新型智库建设需求,应依托福建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开展新型智库建设创新服务,从组织优势、资源共享优势及技术研发优势等视角入手,增强其主动服务意识、制订服务规划、搭建服务平台等新型智库建设策略及相关保障措施,发挥联盟的联合优势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支持服务。

    2023年01期 v.44;No.195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区块链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创客服务中的应用

    王建功;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入大学校园,开展创客空间服务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转型与优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从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发展现状来看,应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创客服务平台,针对校园创客的需求,探讨作品确权、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存储等问题及解决策略。因此,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图书馆创客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3年01期 v.44;No.195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图书馆知识发现技术普惠化应用策略研究

    林立;

    建设智慧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而知识发现是其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图书馆现有知识发现系统在数据来源和算法应用方面,以及在读者数据获取和文献资源知识内容深度挖掘上还存在不足。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研究,并对图书馆在知识发现中采用的算法模型进行归纳,从读者服务实践出发,整理出在不同服务场景下易于操作的数据挖掘算法应用模型,最终从数据收集到算法模型应用给出知识发现构建策略,以期实现图书馆知识发现技术的普惠化推广。

    2023年01期 v.44;No.195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