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频繁切换网络下二阶积分多智能体的一致性

    陈晓锋;

    在广义联合连通的网络环境下,探讨了具有二阶积分动态的多智能体的一致性问题。所采用的分布式控制策略降低了对所需信息的需求,并对链路故障和网络通信攻击具有鲁棒性。采用的广义联合连通网络去掉了驻留时间限制,允许系统间的连接进行频繁切换。为了证明系统的稳定性,采用了矩阵分解,虚拟输出与广义Krasovskii-LaSalle定理。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024年05期 v.45;No.20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Hexapteron机构的斜导轨构型的改进及其运动学分析

    肖宏宇;唐晓腾;余尔标;

    针对Hexapteron机构的斜导轨构型的驱动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得到了一种新型的机构,结构更为紧凑,便于机械结构设计及编程运动控制。基于旋量理论,推导了该机构的逆运动学方程,并分别在ADAMS和Matlab环境下进行了验证仿真。经过比对,证明了结果的正确性,可以为后续的速度分析、性能评价及其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此外,该方法可以推广到Hexapteron机构其他构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024年05期 v.45;No.205 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基于协同转向的智能车辆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邓盈;易迎春;黄逊;

    以分布式驱动智能车辆为研究对象,针对轨迹跟踪的可靠性、安全性问题,提出一种自主转向结合差动转向的协同转向控制方法。采用分层控制架构,上层轨迹跟踪控制器根据车速变化得到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最优预测时域,输出车辆理想前轮转角,实现自主转向控制,并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方法设计分布式驱动车辆的差动转向控制。下层控制器采用动态分配方法实现车辆的转矩分配。最后通过相关仿真软件对自主转向轨迹跟踪控制、协同转向轨迹跟踪控制和轨迹跟踪容错控制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协同转向轨迹跟踪控制比自主转向轨迹跟踪控制具有更高的轨迹跟踪精度,并在自主转向失效的情况下仍能实现轨迹跟踪控制。

    2024年05期 v.45;No.205 1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单通道脑电信号疲劳分类检测

    张怀勇;张振昌;

    为解决头皮脑电信号电位信号微弱、易受干扰、具有非平稳性和随机性、手动提取特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CNN+BiGRU的网络模型,充分提取了EEG信号前后序列之间的关联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提出双流网络模型准确率达到95.70%。与现有的研究方法相比,显著提高了单通道脑电信号进行疲劳检测的准确性与可行性,为疲劳检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05期 v.45;No.205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基于改进DINO的联合蒸馏图像分类

    尹威;林贵敏;

    DINO(self-distillation with no label)首次将自监督学习与transformer结合。为结合卷积网络的局部性优势,提出一个三分支的网络模型DINO+,即在DINO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卷积蒸馏模块,给DINO中的transformer进行知识蒸馏,从而将卷积网络与transformer结合。蒸馏后的ViT(vision transformer)在STL-10、CIFAR-10数据集上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上升了5.7%、4.8%,且优于其他自监督模型,证明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2024年05期 v.45;No.205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 碳汇渔业贝类养殖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陈雄;罗海波;

    碳汇渔业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应,贝类养殖是碳汇渔业中的重要组成。为提高贝类养殖管理水平,规划设计了贝类养殖监测管理系统,根据功能目标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进一步开发了通信接口与协议、数据管理平台、远程管理系统、辅助调控系统、数据库、现场视频监控系统等。经测试,系统满足设计要求并具备监测数据采集、视频监控、远程监测、养殖辅助调控等功能,实现对贝类养殖进行有效的水质监测与智能化管理。

    2024年05期 v.45;No.205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VO(acac)_2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全氟己基乙烯制备全氟庚酸

    郭永梅;戈子杨;王雅婷;陈鑫;江凌睿;谢志超;翁志强;黄扬杰;

    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绿色氧化法,利用钒\双氧水绿色氧化体系将工业副产物全氟己基乙烯氧化,成功地制备了高纯度、直链含量达99%的全氟庚酸。通过气质联用仪以及核磁共振波谱仪表征,利用该方法合成的全氟庚酸纯度大于98%,且直链含量大于99%。全氟庚酸比全氟辛酸少一个碳原子,同时也未被列入限制名单中,因此有望成为全氟辛酸的替代品应用于各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024年05期 v.45;No.205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不同株系球形棕囊藻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许歆;王锦荣;许欣红;徐肖;李靖;杨杰;

    研究了7个候选内参基因(α-tubulin、β-tubulin、Actin、Ubiquitin、18S rRNA、EF-1α和GAPDH),在3株成囊能力不同的球形棕囊藻(成囊株系PG-1和PG-2以及不成囊的单细胞株系PG-3)不同生长阶段下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PG-1的最佳内参基因组合为Ubiquitin、β-tubulin和18S rRNA;PG-2的最佳内参基因组合为α-tubulin、18S rRNA、β-tubulin和EF-1α,可见在成囊株系中表达较为稳定的内参基因为β-tubulin和18S rRNA;在单细胞株系PG-3中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为Ubiquitin和α-tubulin;对3个株系球形棕囊藻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标准化分析可使用EF-1α、Ubiquitin和18S rRNA为内参基因组合。所得结论为更准确地研究不同株系球形棕囊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基因表达、验证成囊的关键基因奠定基础。

    2024年05期 v.45;No.205 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生物基酚醛胺固化剂的合成及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蓝吕琦;杨可懿;陈艺玲;赖金秋;刘伟;张于弛;

    通过曼尼希反应由腰果酚、糠醛和三乙烯四胺合成一种生物基酚醛胺固化剂(CFT)。该固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固化环氧树脂,所得的环氧/CFT涂膜具有优异的机械力学性能、耐化学性能及热稳定性。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被用于研究环氧/CFT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DSC曲线通过分峰拟合法进行简化,自催化模型被应用于简化后的曲线拟合,从而成功获得固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模拟曲线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表明了该简化方法在分析具有复杂DSC曲线的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中的有效性。

    2024年05期 v.45;No.205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 氟吡菌酰胺的绿色合成工艺及杀线虫活性研究

    黄钰鑫;黄煜滨;杨雨诺;方梦秋;陈守雄;

    为研究新型农药氟吡菌酰胺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采用可见光介导合成工艺制备氟吡菌酰胺,运用GC-MS、~1H NMR、~(19)F NMR及~(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触杀法测定不同浓度的氟吡菌酰胺对于离体松材线虫的灭杀活性。结果表明,上述工艺合成路线简短、无重金属污染、三废排放量低,制备得到的高纯度氟吡菌酰胺对于松材线虫有极强的灭杀作用。研究结果为氟吡菌酰胺的绿色合成以及高效防治松材线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年05期 v.45;No.205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 载银抗菌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黄兴;郭永梅;

    以PP母粒,载银抗菌母粒为原料。制成不同含量载银抗菌母粒并以熔喷形式纺出,通过观察非织造布表面微观结构,测试非织造布热结晶性能,透气性,断裂机理,研究了不同载银量PP母粒制成的非织造布抗菌性,并将不同含量载银抗菌非织造布的结构,性能进行对比。据实验结果分析,相较于传统的丙纶纺粘布,抗菌无纺布的抗拉强度得到了有效提升,且其透气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024年05期 v.45;No.205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 涤纶纤维上ZnO纳米棒阵列生长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郑辉;杨若冰;邱晗;林志颖;吴寿强;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涤纶纤维上沉积ZnO籽晶层,在ZnO籽晶层上水热生长ZnO纳米棒阵列,通过在紫外线照射下降解罗丹明B研究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用表面光电压(SPV)谱研究了ZnO纳米棒阵列表面内建电场。光催化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反应180 min后ZnO纳米棒阵列/涤纶样品和ZnO薄膜/涤纶样品的罗丹明B降解率分别为81%和33%,表明ZnO纳米棒阵列/涤纶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显著大于ZnO薄膜/涤纶样品。SPV测试分析表明,ZnO纳米棒阵列表面存在较强内建电场,其方向由纳米棒体内指向表面。表面内建电场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进而提高了光催化反应的效率。

    2024年05期 v.45;No.205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 基于组合光谱输入量的土壤全氮反演模型

    江振蓝;陈付勋;沙晋明;罗双飞;罗烨琴;

    以福州市土壤全氮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反射率及其13种变换光谱进行模型输入量的筛选和优化,构建20个组合光谱输入量模型对研究区土壤全氮进行反演。结果表明:20个组合光谱输入量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且稳定,能准确估算和粗略估算全氮的模型约占60.0%和40.0%,较单一光谱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59.3%和6.4%。以组合光谱作为输入量的土壤全氮反演模型,能够实现不同变换光谱间的优势互补,不仅提升了模型的预测能力,也增强了模型的稳定性,为土壤全氮高光谱预测提供新思路。

    2024年05期 v.45;No.205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 漆画《暮云春树》

    黄胜;

    <正>~~

    2024年05期 v.45;No.205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