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明代名宦吴文华与王阳明心学关系探析

    黄黎星;唐君涵;

    吴文华为明代中后期德、才、勋、文俱显之名臣。吴文华生活的时代,恰是王阳明心学传播、盛行的时代,从《济美堂集》的相关文章可以推知,吴文华敬仰王阳明其人,服膺王阳明心学。吴文华与阳明学传人交往颇多,有刘津、许孚远等。在《济美堂集》中,吴文华对王阳明心学的融通与阐发,见诸其论学阐理的几篇文章,有将孔孟之语、程子之解与王阳明心学相融通,有对"人人自有良心"奥义的阐发,有对"君子矜而不争"的思辨阐释等,均可以显示吴文华对王阳明心学的赞同与彰扬。

    2021年03期 v.42;No.18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易简政治与美德伦理——以黄道周《缁衣集传》为中心

    蔡杰;

    黄道周的《缁衣集传》作为《礼记·缁衣》诠释史上唯一单篇别行的注本,将《缁衣》所论述的人之好恶拓宽为全民的人性。黄道周主张根据民之好恶,建立礼乐教化,从而达到政治上易简不烦的理想状态。政治教化的关键在于,君主要以诚作为治理天下的美德政治的根本。诚之外的另一重要德目是敬,君主人臣在政治实践中应始终保持敬慎,由此确保天下百姓对为上者的信任,从而达到理想的易简之政。诚、敬、信这三种伦理美德的落实,实际上是建立在三种不同政治角色相互交错的基础之上的。

    2021年03期 v.42;No.18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文学

  • 《尚书》名称源流考

    陈罕含;

    作为"尚书"之名的主干,"书"字在先秦时期的指涉范围,广义上指一切书写记录的文本,而狭义上正是指《尚书》这一类的政治公文档案总集。"夏书""商书""周书"即夏、商、周三朝及其后代子孙保存、搜集的本国历代以君、臣训诰为主的记录档案。唐以前关于《尚书》的命名者有三种说法,即"欧阳氏先君说""孔子说""伏生说",关于其名称的形成时间亦有不同说法。不断涌现的出土材料对考证《尚书》名称的含义与源流提供了重要凭证。通过对传世典籍、出土文献的考证可以推论出,《尚书》之名战国末叶已出现,汉初至汉中叶欧阳家族的《尚书》传人对这一名称之流行于世应有所助力。

    2021年03期 v.42;No.185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王文兴对古典文本的重构——以《聊斋志异》和《明月夜》为例

    吴飞鹏;

    作为台湾地区现代派文学的重要代表,王文兴身上浓烈的古典美学气质引人注目。他在20世纪70年代从语言、想象力和体制三方面对《聊斋志异》进行解读,并提炼出"人生介乎梦境和现实"的美学命题。在21世纪创作的短篇小说《明月夜》中,王文兴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美学命题。《聊斋志异》的批评与《明月夜》的创作,完整展示了王文兴重构古典文本的方式:超脱与回归。这个过程,又反映出30年来他对人生问题思考的变迁。

    2021年03期 v.42;No.185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从小说到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性别符号与存在困境

    魏舒忆;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李雪莲在自己被指摘为潘金莲时,试图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20年来坚持上访、寻求公道的故事。小说显示了作家刘震云在自身创作序列上开始求新,从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系列转向了新时期的"说话"系列,小说中李雪莲"说不上话"的困境其实就是生存的困境。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小说影视化的过程也是再阐述的过程,在影片中,李雪莲的符号性指认更为明显,反而冲淡了原小说文本中借由李雪莲形象切入的对于现代权力运作的反思。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旨在借由李雪莲这样一个弱势地位的反抗者形象,揭示乡土社会与现代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折射出当代人所面对的一种更普遍的结构性焦虑。

    2021年03期 v.42;No.185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

  • 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百年经验与当代启示

    张如意;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肯定青年的特殊地位,高度关心青年的培养方向,高度重视青年的成长路径,形成了独特的青年观。服务中心、围绕大局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位;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正本清源、坚决斗争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讲求方式、注重方法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色。要实现历史经验的当代转换,就必须发现并认识当代青年的时代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时代优势,精准融合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有力回应纷繁复杂的时代思潮,最终提高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21年03期 v.42;No.185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党的自我革命主体生成之历史向度

    姚茂军;

    作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未完成"的组织,它并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不断生成着的。其生成的过程伴随着自我否定与自我革命,本质正是"不是其所是"或"是其所不是"。从历史向度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主体生成的过程就是自我革命意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再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还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体现为:自我革命意识萌芽时期的先天性和自发性,自我革命意识发展时期的自觉性和系统性,自我革命意识成熟时期的理论性和法治性。

    2021年03期 v.42;No.185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党的群众路线: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

    姚恒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回首百年来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探索群众路线,不断完善和发展着群众观点,总结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一切为了群众等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百年来,党对于坚持和执行群众路线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包括建设群众路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为保障践行群众路线、构建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群众路线的发展等等,这些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提供了现实参考。

    2021年03期 v.42;No.185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法学

  • 清末福建的法学教育

    徐琨捷;

    早在福州船政学堂的教学实践中就蕴含了国际法的因素,自清末新政开始,福建的近代法学教育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到1911年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公、私立法政学堂均已建立,其他各层次的法学教育机构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福建籍法政科留学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留学优势,福建籍法政科留学生的数量与质量在国内各省之中均位居前列,这奠定了清末福建法学教育建立的良好基础。但在清末福建法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求学的功利性导致法学教育机构粗放发展、留日派与旧官僚之间的新旧势力矛盾以及省会与非省会城市之间争夺法学教育资源的矛盾都在同时上演。

    2021年03期 v.42;No.185 6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探索与完善路径——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为契机

    米志强;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未成年人公益诉讼的权利,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扫清了制度障碍。检察机关应当丰富"履行职权"的内涵,在履职过程中契合新法中如网络保护、政府保护等新规定,在固定常态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未成年人保护的人身特殊性,构建新的运行模式,明确主题责任;借鉴以往经验,形成自身特色;优化诉前前置程序,将诉前程序作为解决问题的首要手段;与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并且不断完善后续保障措施,共同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的专门运行机制,形成对未成年人广泛且全面的保护。

    2021年03期 v.42;No.185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 抗疫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之研究

    蔡桂珍;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实践,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成为中国精神谱系中的崭新标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明生动的教学素材。形势与政策课又是一门政策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把抗疫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进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三个途径着手,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以抗疫英雄为榜样,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2021年03期 v.42;No.185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基于成果导向理论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教学探索——以“我的英雄之旅”为例

    寇海燕;

    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成果导向理论以学生最终达到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对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具有方向性启示。"我的英雄之旅"主题实践课,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既契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共筑中国梦的进程,又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需求,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延续性。以此为突破口,可进一步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着力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育人模式框架。

    2021年03期 v.42;No.185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高等教育管理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比较——以标杆管理为视角

    刘明聪;黄蕾;

    运用标杆管理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华东地区18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力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双一流高校在科技成果产出方面明显优于省属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这主要得益于其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师资及学生培养的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高校应持续加大经费投入,聘请高层次人才,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团队,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与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信息资源共享,努力寻求产学合作机会,提升高校自身品牌;利用高校智力优势,将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或师生创新创业创造等相结合,推进教学支持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提升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活跃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培养师生科研意识。

    2021年03期 v.42;No.185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林珊湉;

    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在运行过程中应遵循创新性、系统性、可量化性的原则,从转化基础、转化效益、转化效果三方面构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权重结果表明,转化基础是决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作为评价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有效工具。

    2021年03期 v.42;No.185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新时代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分析及治理对策

    陈笛;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不端行为频发,引发了学术界的普遍忧虑,这就对科研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梳理科研不端的典型案例,对相关政策进行总结,深入剖析了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如截留、挪用、侵占、套取科研经费,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篡改伪造相关数据,一稿多投、科研项目重复立项,科研项目评审、论文发表、科研评奖等学术失范,并将其根源归纳为重奖励与轻惩罚、科研成果复杂性与评价体系单一性、诚信文化建设需求与科研诚信教育缺失、科研灵活性与科研管理监督机械化4个方面的失衡,并据此提出要加强诚信监督体系、科研评价体系、诚信教育体系、制度管理体系建设以形成长效预防和治理机制。

    2021年03期 v.42;No.185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党史上的今天

    <正>1991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厦门大桥建成。1983年5月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举行程控电话交换系统验收仪式。福州程控电话局成为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个程控电话局,福州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拥有最先进接续系统的城市。

    2021年03期 v.42;No.185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