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麟斌;
福州人迁居马来西亚的历史由来已久,在马来西亚的福建华人中,福州籍华人所占的比例虽不高,但却在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以诗巫港主黄乃裳和无冕之王郭鹤年为例,可见福州商人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同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福州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如能从双方贸易往来的悠久历史中发现智慧,寻找启迪,无疑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历史课题。
2016年03期 v.37;No.15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王付兵;
20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沿海地区(马尾、长乐、福清、连江)新移民人数增长迅速,是中国新移民人数增长最多的群体,其人数至少在75万-80万左右。福州沿海地区新移民出国时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6-45岁,性别以男性为主;出国的文化程度以高中、初中或小学及以下为主;出国前他们大多为农民阶层或无业青年,出国后多数是务工或经商。福州沿海地区新移民对家乡乃至祖(籍)国中国的建设正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移入国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们是福建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福建现代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动,需要丰厚的新移民和老华人华侨资源。
2016年03期 v.37;No.155 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陈琮渊;
华侨华人的发展与其移民脉络及所处的制度环境有关。福州人移居海外,扎根当地,在东南亚各国尤能精诚团结,依托乡族网络及宗教信仰,积极发扬榕属创业文化。就现实意义而言,了解此一历史进程,将有助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及"中国-东南亚"合作关系的推进。以马来西亚两大福州社群聚居地诗巫及实兆远为例,结合经济社会学及创业精神的研究视角,可以较为全面地探讨族群社会资本在海外福州人经济发展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
2016年03期 v.37;No.155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林芳燕;
1901年,福州人由黄乃裳率领南下前往婆罗洲岛上的拉让江畔诗巫展开一段血泪拓荒史。114年来,历代的福州后裔在砂拉越及马来西亚各个领域皆拥有杰出的表现。迄今诗巫福州人勇于冒险的精神继续在其后代中延续着,先辈在诗巫崛起后,其下一代又再移民至其他国家。一百多年来,诗巫福州人已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以澳大利亚的珀斯及塔斯马尼亚岛屿为个案,在实地勘察两地诗巫福州人再移民后的各种生活面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可见出诗巫福州人再移民澳洲的原因、移民后的生活状况、所从事的职业、福州语言及文化的赓续以及卫理教会的发展等各方面情况。
2016年03期 v.37;No.155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陈日升;
自1974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以来,两国经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和深入,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两国民间个体的交往,并最终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与侨乡之间跨国交往的重建与发展。闽清是重要侨乡之一,结合田野调查以及笔者的亲身经历,体现三十多年来侨乡闽清与马来西亚两地的民间个体往来演变的历程,同时探讨其演变的因素。
2016年03期 v.37;No.155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侯晓燕;
个人所得税税负不公,会直接影响纳税人对税收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信任。研究个人所得税税负不公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国个人所得税税负不公的原因,大体可以归纳为税制设计、收入统计、免征额设计、税率、纳税期限、纳税人设计等几个方面。
2016年03期 v.37;No.155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于小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福建省服装产业呈现出营销模式单一、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面临着创新驱动下的重要转型。借助先进的"云、网、端"技术,与消费者进行深入互动,适应个性化需求,打造综合性平台实现跨界融合,是我省服装产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要注意转变发展观念和方式,完善与服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管理机制、服务平台和政策环境,以有效推动服装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步伐,促进整个行业的长足发展。
2016年03期 v.37;No.155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陈颐;
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既受到经济发展的带动,又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利用VEC模型来估算台湾人口迁移与产业结构发展的长期关系,结果显示,人口迁移已成为产业经济升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台湾人口迁移与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交互非线性的;人口迁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正效应和滞后效应。因此,新常态下的经济政策制定应考虑"人口结构效应"。
2016年03期 v.37;No.155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林添福;郑蔚;
在传统经济模式中,保护生态环境就势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通过对经济循环与生态循环的运行机制及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梳理之后发现,突破这一两难境地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经济循环与生态循环的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对共生关系的内涵及建立共生关系的可能性和根本途径作进一步的探究。
2016年03期 v.37;No.155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林晓丹;
地方应用型大学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阵地,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历史使命。地方应用型大学要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尊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性,不断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注重实践,突出产教融合,重视协同创新,加强地方应用型大学与社会、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2016年03期 v.37;No.155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张美华;
高校工会是学校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社团优势和功能优势,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高校工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找准工作定位,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提供机遇和平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人文精神的培育和职业道德的建立。同时,应加强高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运用"互联网+",为大学文化建设增添活力。
2016年03期 v.37;No.155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林木明;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顺应高校改革发展、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应遵循法律优先、公正合理、正当程序、民主管理等基本原则,处理好传统观念与法治思维、学校与学生双主体、法治与德治、惩处与救济等相关的几个关系,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良法、良境、良序,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2016年03期 v.37;No.155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