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山林别响 闽派先声——元明之际蓝仁、蓝智诗歌创作论

    陈广宏;

    蓝仁、蓝智是元明之际福建众多山林诗人中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地位、作用,至清人重新梳理闽中诗学传统时始得以突显。对此,我们今天该如何认识、把握?通过对二蓝诗歌创作的论析,可以具体体认他们的诗歌成就及其文学史上的意义,重新梳理明代福建诗学传统。

    2007年06期 No.10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闽中诗派对明代翰林诗歌创作的影响

    郑礼炬;

    闽中诗派是明初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其成员高棅在翰林二十余年,编选《唐诗品汇》,为明代的翰林院诗歌创作确立了宗师对象,影响深远。闽中诗派因其科举繁荣而作家成员众多,在正统以前,深刻地影响了翰林院的诗歌创作。

    2007年06期 No.104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福州近代文化巨人林纾在民国

    欧阳健;

    林纾是民国小说史的首席作家,是捍卫传统文化的反潮流英杰,是福州近代"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的文化巨人。林纾应该肯定的不止是翻译,"译界之王"、"译坛泰斗"不足以概括他的历史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纾势将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无疑,林纾是福州近代的文化巨人,他与政治巨人林则徐、思想巨人严复一起,堪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三巨人"。

    2007年06期 No.104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诗歌与学问的坚守——陈衍的文学史意义

    林东源;

    陈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支持维新,光明磊砢,一生坚守于诗歌与学问的"荒寒之路",在晚清与民国诗坛上影响很大。他将朴学与诗歌融于一炉,揭橥"同光体"诗歌及其理论,创作诗论与诗文成就斐然。但同光派在众多的诗派诗人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们所诟病,所以陈衍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研究上应有的重视,因此,对他的文学史意义进行去蔽还真的重显是很有必要的。

    2007年06期 No.104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郑孝胥与陈三立交游考

    胡迎建;

    郑孝胥与陈三立均是同光体代表人物,一为闽派首领,一为赣派首领。他们在诗学观点上有相近相通处,并因之而与张之洞有冲突。论述他们的交往与诗学的同异,有助于了解同光体的形成。由于思想境界与个性的不同,两人所走的道路与结局不同,郑孝胥坠落为一个助溥仪投靠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汉奸,陈三立绝食殉国,成为一位恪守民族大义的爱国志士。若将两人的诗风稍作比较,则郑孝胥诗多愤激之语,而陈三立诗多峻洁之诣;郑以意驱辞,陈三立以诗中寓意;郑诗主观意图显露而激迫,不如陈诗来得自然深厚。

    2007年06期 No.104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何振岱寿香社词作评论

    刘荣平;

    何振岱步其师谢章铤结聚红榭作词之后继,续在福州开寿香社指导作词,按实绩可视为清代闽词之结响,又堪称民国词坛的一朵奇葩。社员创作集中在社课、赠答、游览三个方面,显示出不同的艺术特色。由于寿香社的培育,部分社员成为建国后福建古典诗词创作的主力军。

    2007年06期 No.104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闽都别记》创作动机探析

    杨式榕;

    里人何求创作的《闽都别记》内容相当庞杂,从民间传说故事的改造、明朝历史的追溯、海外奇国的游历三部分进行探析,其创作动机是复杂的、多元的。有闽中民俗信仰的反映,历史知识的传播,斥奸扬忠的抒怀,作意传奇的娱乐等目的,但从根本上说,劝戒从善、教化民众是主要动机。

    2007年06期 No.10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林语堂《中国传奇》对宋话本《碾玉观音》的改编

    吕贤平;

    《中国传奇.碾玉观音》是林语堂根据《京本通俗小说》中同名话本小说改编而成。原作主要叙写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重编之后,林语堂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故事的戏剧性转移到新的矛盾上,即艺术与爱情、人生之关系。《碾玉观音》的改编在《中国传奇》中较有代表性,探讨此篇的改编艺术有助于对《中国传奇》整部作品的深入研究。

    2007年06期 No.104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政治学研究

  •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执政理念的创新

    林光汉;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得以创新提升。要以贯彻实践党的执政理念为抓手,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2007年06期 No.104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和谐社会视阈下推进协商民主进程

    郭华;

    民主发展道路是由各国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中国协商民主的理念和实践已经深刻影响了西方民主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推进协商民主,一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构建公民参与网络,实现平等合作的官民互动;三是拓宽参与渠道,促进公民参与。

    2007年06期 No.104 51-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和谐社会意蕴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郭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的政治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文化体现了对现实的变革性、对传统的创新性、精英与民众的不协调性和发展的内源性。因此,必须在中心政治价值与亚文化共生,传统政治文化的创新和保持理性追求与文化理想之间的张力中,实现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统一。

    2007年06期 No.104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闻传播理念

    陈晓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传播无疑成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和谐的的主流舆论。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事、与时俱进,把握新闻传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开辟新途径,取得新实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力量。

    2007年06期 No.104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经济学研究

  • 扩大进口与抑制出口以平衡贸易收支策略分析

    翁曼莉;

    自1993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连年顺差,成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国际储备不断增加,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如何减少贸易顺差已成为不得不做出的策略性选择。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扩大进口、抑制出口的政策。在此经济背景下,对这两种策略进行SWOT分析,结合中长期调控目标,提出如何趋利避害,双管齐下"压顺差"的策略选择对平衡贸易收支具有现实意义。

    2007年06期 No.104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市场经济中信用资源开发与利用之机制研究

    孙智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加强对信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中信用资源有其基本构成要素,信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信用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有利于使个体的、特殊主义信用发展为普遍主义信用,从而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2007年06期 No.104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财务评价体系的完善与环境会计

    马丽英;

    环境会计是将企业环境活动纳入核算对象范围的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有着与传统会计不同的特征。现行的财务评价体系以传统会计信息为基础,存在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种种局限性。以环境会计信息为基础,创新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效益和环境效益。创新的财务评价体系在传统财务指标之外增加了四种反映企业环境活动及其效益的指标,并采用加权平均法将传统财务评价得分与环境评价得分结合起来计算企业的综合评价分数。

    2007年06期 No.10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浅析高校贷款的风险与管理

    陈雪珍;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各高校从银行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办学基础设施建设,银行贷款一方面为高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使高校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根据我国高校贷款实际情况,就贷款风险的成因以及如何控制贷款风险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2007年06期 No.104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行政管理学研究

  • 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的比较分析——兼议平衡论的理论本位

    寇海燕;

    公民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是行政法领域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对它的认识构成了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关键问题。平衡论由于对两者的兼顾获得其理论上的立足点和影响力,但却因其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且难以实现而广受质疑。为解决这一困境,必须回到问题的源头,重新梳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通过对两者的法律地位、来源、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国国情下的不同处境的分析比较,我们明确了权利相对于权力的优先和本质地位。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平衡论唯有以权利为本位才能在实践中更易操作,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也才能更好地完成其自身的历史使命。

    2007年06期 No.104 80-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以价值理性救治工具理性——生态行政的公共治理之路

    郭健彪;

    当生态政治已经成为共识时,作为执行政治决策的公共行政却拖了后腿,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已经不再适宜,我们亟需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公共治理可以成为一种选择,它可以凭借价值理性的追求救治工具理性的泛滥,从而应对生态问题。公民社会组织是公共治理的关键载体,它在生态行政时代的崛起,有利于消除生态问题广泛弥漫于社会中的风险效应。

    2007年06期 No.104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刚柔相济:构建海港边检行政治理模式——兼论远洋渔工非法出入境的治理策略

    兰进福;

    远洋渔工非法出入境治理问题既是当下行政管理模式从管制转向治理的行政法学理论课题,也是海港边检站面临的行政管理现实问题。从分析远洋渔工违法形态和现有行政管理模式入手,立足解决现实问题,对构建刚柔相济的海港边检行政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求实现海港边检行政的"善治"。

    2007年06期 No.10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三农问题研究

  • 农民政治参与与构建和谐农村

    林文泰;

    农民政治参与与构建和谐农村本质是一致的,农民冷漠型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给和谐农村带来负面影响,应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机制,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等途径,引导农民健康有序参与政治,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热情。

    2007年06期 No.10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缺口的估算及原因分析

    张惠茹;

    依据冈萨雷斯.威格教授的效率缺口理论,利用农村经济金融比率和全国经济金融比率之间的差距可以估算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缺口;政府的城市倾斜和部门偏向政策、僵化的金融政策、不健全的法律和金融监管框架是产生效率缺口的深层次原因;为消除这种缺口,政府必须合理定位,创造适宜的法律政策及监管框架,减少直接干预;金融机构也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激励机制。

    2007年06期 No.104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农民观念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

    郭祖炎;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首要是实现农民观念的现代化;而现代农民观念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经济观念、政治观念、精神观念、文化观念、法制观念等。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开展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大众传媒手段建设等多种途径去构建中国农民观念现代化体系,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007年06期 No.104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文学研究

  • 史统散则小说兴——以续书为例看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陈会明;

    史传孕育了中国古代小说,又阻碍了它的发展。明末清初出现的续书繁盛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从内容到形式对史传传统的一次强有力的突破。由于续书作者既依傍于名著,又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自觉的创作意识,采用了想像和虚构的文学手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挣脱史传传统的影响做出了贡献。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由依傍史实创作走向以想像和虚构为特征的现代小说创作、由群体型创作走向作家个体型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2007年06期 No.104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路遥的文学史阅读与考察——纪念路遥逝世15周年

    王金城;

    在路遥作品20余年的接受史上,存在着这样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路遥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持久的欢迎以及批评家普遍的认可;另一方面,路遥又长期受到文学史家不同程度的冷落与忽视。因此,有必要带着"问题意识",对路遥及其小说的美学价值重新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阅读:考察路遥已有的文学史"状况",探析路遥应有的文学史"位置"。只有抓住作品"客观事实"这个文学史的核心,才能尽量减少或避免特定文学史观与意识形态所造成的文学史误读,降低文学史的疏漏与缺憾,更为全面、客观的文学史书写才会成为可能。

    2007年06期 No.104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汤学芳菲园 又见一枝春——评邹自振《汤显祖与玉茗四梦》

    欧阳江琳;

    邹自振新著《汤显祖与玉茗四梦》以全方位的视角,开放的思维,来观照汤显祖与"玉茗四梦",力图高屋建瓴地把握汤显祖戏剧的文化价值。通过全书,人们对于汤显祖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宏观地位,将会有更加清晰和充分的认识。作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紧扣汤显祖生平经历与创作心态,将"四梦"融于其中,进行专题性的细微考察。在作者感性的体认和智性的审视下,汤显祖的戏剧和人生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汤显祖与玉茗四梦》无疑为繁花锦簇的"汤学"园林,又增添了几许春色,是新世纪"汤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2007年06期 No.104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历史学研究

  •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历史考察

    薛菁;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历史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法律教育主要萌芽于奴隶主贵族内部;春秋战国时期法律教育开始兴起,此期私学的产生对后世中国封建历代的法律教育影响甚深,从而确立起了以私家传授法律知识的法律教育模式。汉代中叶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法律教育与儒经教育糅合在了一起,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基本走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出现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迨至唐宋,律学亦作为官学形式之一,取得了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同等地位,直属国子监。但是法律教育终究未能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法律教育的内容始终以儒学经典为中心,以至元、明、清时期尊孔重儒,法律教育完全合于儒学之中。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法律教育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传承,还是对近代法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007年06期 No.104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福声》月刊与福建圣公会文字出版事业

    陈林;

    《福声》月刊是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于1931年创办的教会期刊,它的出版发行促进了圣公会福建教区"五运"工作的蓬勃开展,发展了教会自身的文字出版事业,记录了教区传教活动的过程,成为今天研究福建圣公会史不可或缺的资料。笔者在整理、利用《福声》月刊的过程中初步探讨它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影响,从文字出版事业的视角研究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的传教历史。

    2007年06期 No.104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