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闽南压白尺法的民俗文化探析

    汪晓东;吴雨泽;

    压白尺法是我国闽南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法之一。文章以传统时代下人们的民俗文化心理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及田野调查资料,探讨压白尺法在闽南兴起的原因及其民俗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发现,民间对建筑尺度和建筑方位的重视,以及关于数值与空间的择吉信仰,都根源于底层民众趋福避祸的心理需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压白尺法的推算流程中,可以窥见其作为营造范式体现出的公共意识形态,虽然其中不乏封建迷信的内容,但只要辩证看待风水术与营造术之间的交融关系,深入理解二者同根同源、互动发展的模式,对中国当代建筑学和民俗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6期 v.44;No.20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闽南建筑山花与悬鱼的差异辨析

    牛佳伟;

    闽南建筑山尖装饰可分为山花与悬鱼两种,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在概念辨析方面,悬鱼应位于搏风板之下而山花则受限于歇山顶建筑。闽南建筑硬质山墙大多不设搏风与悬鱼,且山尖装饰部件依墙而存,因此更倾向于山花。在历史渊源方面,悬鱼因“八姓入闽”等历史原因更多存在于闽西北地区,山花要晚于悬鱼产生且在闽南地区传播更为广泛。在纹饰和内涵方面,悬鱼更侧重以水压火之意,题材偏好鲤鱼纹、云纹等;而山花更侧重于祈福的内涵,纹饰题材丰富多变。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包括山花与悬鱼不同的表现空间、材质、制作技艺及其所受的文化影响不同等。

    2023年06期 v.44;No.200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法学

  • 国际河流“共有财产”的语境审视与重构

    邵帅;李爱年;

    国际河流“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对清晰表述治理语境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为了准确描述国际河流的法律属性,“共有财产”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语境范式。由于该表述是根据法律名词、公共信托理论直接嵌套形成,因此存在边界模糊、权属不明、导向偏离等学理支撑不足的问题。同时,国家主权与共有产权混杂造成的“共赢”障碍,以及机制建构与利益平衡的差序造成的“共治”障碍,容易导致流域沿岸国合作治理体系分散。两个层面的语境适用障碍需要全新的思维加以改造,“共有财产”语境的重构可以从明确语境价值导向、推进语境概念化、增强可操作性三方面应用于包括国际河流治理在内的人类生态协作治理体系,并提供方法论指导。

    2023年06期 v.44;No.200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我国居住权受益主体的认定——基于《民法典》第366条的思考

    张羽芊;陈文兴;

    居住权入典有利于实现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但《民法典》第366条仅将居住权受益主体限于居住权人本人,割裂了其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同时,法条的语焉不详也导致了学理和实践中统一认定标准的缺位。因此,有必要在厘清居住权受益主体源起和流变的前提下,对《民法典》第366条进行重释:首先,居住权受益主体应当与居住权人形成生活共同体的关系;其次,应以是否为居住权人的近亲属关系为标准进行层级划分;再次,还应当承认居住权受益主体范围的动态性。

    2023年06期 v.44;No.200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文学

  • 从心、物关系看庄子“游”范畴的美学意蕴

    郑笠;

    庄子之“游”,在心对物的超越中展开,涵盖自然、自由的关系,贯通庄子的言意观、形神观、色彩观与时空观。庄子认为,人心普遍受缚于物欲,“乘物游心”,是人经过艰苦的心智操练,挣脱物对心的束缚,顺应并驾驭自然规律而实现的自由;“游心于淡”,建立在“不与物交”的超然态度上,蕴含不落言筌、遗貌取神、不贵五彩等美学观念;“逍遥游”,在物理时空的层层突破及心理时空的无限拓延中步入审美境界。

    2023年06期 v.44;No.200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唐前“感物”“物感”用例释义

    许朝晖;

    唐前“感物”“物感”之“感”以感发、感动、感召、感应为主,兼指感知;“物”以外物、万物、景物、时物为主,兼指事物、言辞;“感”“物”方式以人感于物、人感动物为主,兼指物感应物、人感知物;“感物”所生心理反应以情、志为主,兼指思索。具体而言,先秦用例多指人感于物,受“性静情动”观影响,完全否认其必要性。两汉“天人”思想兴盛,“感物”多指人感动物,“物感”出现物感应物内涵。魏晋南北朝,文人生命、时间意识觉醒,“感”“物”内涵复以人感于物为主,外物、情感、文辞结合,与文学关系更加密切。立足此期用例,可将“感物说”视为以相应文艺形式表现创作主体受现实之物感召而兴发的感情及相关心理反应的文艺理论。

    2023年06期 v.44;No.200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五史专题

  • 土地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建军思想的探索——以红四军新泉整训为考察中心

    杨心妍;江俊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军关系经历了由“先党后军”到“以党领军”的转变过程。以红四军为例,建军初期,军内出现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倾向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了党军关系。毛泽东等人经过调查研究,决定从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两方面进行整训,并通过《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解决了红四军内部关于民主与集中关系问题的认识分歧。这标志着中共完成了从“先党后军”到“以党领军”的认识发展过程,而新泉整训在该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独特历史作用。

    2023年06期 v.44;No.200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修养

    丁然;张荣军;

    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通过合理融摄“心学”修养心为本体、视良知、知行合一的三维特征,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律与他律”“部分与整体”“内化与外化”这3对关系,并以此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塑造自律精神;兼顾集体与个人,将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有效结合;统一党员知行,加强理论修养,做起而行之的行动派,实现党性教育的目标。

    2023年06期 v.44;No.200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 “概论”课“一体三式”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陈冬;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闽江学院近年来开展“概论”课“一体三式”教学模式改革。“一体”即秉持“八个相统一”教学理念,“三式”即教学内容专题式改革、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改革和教学评价多元灵活式改革。实践证明,“概论”课“一体三式”教学模式改革建构了教师教、学生学、多元评价协同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值得更多高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创新。

    2023年06期 v.44;No.200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金课视域下“机械原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林秀芳;林蔚青;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工程实践性强、知识内容抽象等特点,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大、理论与实践脱节。针对机械原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重理论传授、轻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问题,基于金课课程标准,应从精心设计导课案例、重视引入学科前沿、注重启发高级思维、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这四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基于BOPPPS教学模式框架,详述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为金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原理优质课程的打造,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023年06期 v.44;No.20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 应用型高校第三课堂育人模式的构建

    叶汶坤;

    第三课堂是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的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关注基础知识传授,第二课堂关注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第三课堂注重从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发挥教育功能。应用型高校从理想信念、学风引领、宿舍育人、网络文明、健康生活方面入手,构建“五位一体”的第三课堂育人模式,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时代“立德树人”新模式的有效路径。

    2023年06期 v.44;No.200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教学助手App助力走动式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林叶郁;林文如;

    将走动式管理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并通过自主研发的教学助手App助力工科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使之在普通多媒体教室也能实施走动式翻转课堂教学解决方案。在该模式下,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为例的实践结果表明,基于教学助手App支持的走动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与精准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2023年06期 v.44;No.200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高校智慧教室建设实践与思考——以闽江学院为例

    叶宁;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校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开展智慧教室建设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针对高校在智慧教室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过分注重技术、教学理念不配套和缺少评价机制等问题,并结合闽江学院智慧教室建设实践,研究发现,智慧教室建设应从做好规划设计、合理选择系统功能、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评价机制五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2023年06期 v.44;No.200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艺术学

  • 非遗的传统·遗忘·回忆:平潭贝雕工艺的记忆图像

    孟宁;

    平潭贝雕之所以在经历群体的遗忘后仍能得以传承,不仅因为其能契合当下的社会框架,更因其自身的传统意义能够塑造群体边界与认同。结合文化记忆理论与实地调查的研究发现,平潭贝雕的形成就具有独特的地方性,是特定的海岛环境与平潭先民互动的产物;在国营贝雕厂的辉煌时期,平潭贝雕给平潭人带来了荣誉和声望,也加固了平潭人对于贝雕的文化记忆。而当下,传承人、艺术馆与地方符号等已成为贝雕记忆新的传承载体,满足了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认同感。

    2023年06期 v.44;No.200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闽南地区八仙桌桌帏的艺术特征探析

    庄慧敏;刘运娟;吕佳;

    八仙桌桌帏是闽南地区家家必备的物品之一,福禄寿喜是其纹样的典型题材。通过对八仙桌桌帏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其所具有的结构设计精巧、工艺制作繁复、纹样题材寓意吉祥、构图讲究动静相宜和尚红贵黄的特点,为闽南地区八仙桌桌帏风格的表达与审美意识的认知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06期 v.44;No.200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