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论《礼器图》的礼图来源及制作原则——以祝板坫图与豆图为中心

    王志阳;

    《礼器图》深受朱子肯定,将其附于《绍熙州县释奠仪图》之后。此《礼器图》本是南宋太常寺根据前人成果整理的礼图作品,聂崇义《三礼图》和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录》是其学习借鉴的最重要作品。《礼器图》遵循实用性的制图原则,遴选《三礼图》和《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的作品作为原图,再调整改造原图,使礼图满足州县学释奠仪的现实施行要求。

    2021年06期 v.42;No.18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 卢若腾诗文中的遗民心态研究

    李艳萍;

    卢若腾见证了明朝的衰败和破灭,也经历了南明政权的重建和灭亡。他的诗文创作记录了其现实处境和内在心态变化,亦是明朝遗民心态的代表。其诗文中体现出誓死追随明朝的忠义情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和构建精神家园的隐逸心态。

    2021年06期 v.42;No.188 11-1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政治学

  • 心理视角下的腐败行为引致机制及其预防措施

    吴厚庭;

    借助西方犯罪心理学家阿伯拉罕姆逊"犯罪行为公式"的分析范式,以腐败行为发生的心理逻辑为起点的研究发现,腐败行为的引致机制是心理欲求与外部刺激、侥幸心理与人性选择、相对剥夺与社会失范、从众心理和角色冲突等。应采取培育与强化行为主体对腐败心理的抑制机制、完善与优化行为主体心理欲求满足途径、塑造与健全行为主体社会支撑系统等措施,为新形势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提供心理视角的思考。

    2021年06期 v.42;No.188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社会公平与政府满意度对基层公众政治信任的影响——基于“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调查”数据的分析

    吴智雄;吴洁;陈建平;

    基于"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社会公平与政府满意度等变量对基层公众政治信任的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发现,社会公平、政府满意度以及政治面貌均对基层公众政治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婚姻状况则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首先要完善基层政治利益诉求的保障机制,实现多元参与的监督管理;其次,应打通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公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此外,还需加强基层政府官员的培训与考核,同时以信息化和高科技为支撑,创新执法办案手段,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从而提高社会公平性和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公众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

    2021年06期 v.42;No.188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四史”专题

  • 早期福州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建立及沿革(1925—1926)

    李晓朋;

    福州团组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当地早期革命活动的影响,同时也是出于对先进领导力量的需要,是福州革命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甫一成立就爆发出强大的革命潜力,在一年(1925—1926)时间内,团支部升格成了团地委,组织架构和主要领导成员也经历了数次变革。其中,既有组织内部原因的促动,也有外部革命环境的使然,但主要原因还是在其内部。福州团组织的建立及其组织沿革对福州乃至福建的革命运动有着经验启示的价值和意义。

    2021年06期 v.42;No.188 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探析

    罗向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决定着党的建设成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革命斗争形式变化、工作重心转移、共产国际错误指导等复杂形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严明基层党组织纪律和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措施,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效,为中共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实现政治路线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2021年06期 v.42;No.188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历史学

  • 唐代考功贡院略考

    毛晓阳;严鑫才;

    根据《唐会要》《玉海》《长安志》《雍录》等文献的记载,唐代前期115年间省试设有"考功贡院",其所处位置在尚书省六部的南边,开元二十年(732)后改称"吏部南院"。与礼部贡院一样,唐代考功贡院应亦是省试的主管部门,而非专门的科举考场。

    2021年06期 v.42;No.188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 陈献章《慈元庙碑》的教化思想探析

    张子俊;

    《慈元庙碑》碑文,乃陈献章写于其逝世的前一年(1499),此时期正是儒家教育在广东普及和岭南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其碑文的内容虽主要在于总结宋亡教训,但亦从中体现了陈献章重视社会教化的思想。陈献章提倡的民众教化有两种方式:一是学校教育,坚持官学、私学同步发展;二是民间教化,以儒家思想为依据,以乡绅为主要执行者。陈献章推行的教化思想,与明代广东官府端正风俗、宣扬儒家伦理的理念相一致。

    2021年06期 v.42;No.188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传播学

  • 文学IP全版权运营策略——后“杜拉拉”时代博集天卷出版品牌的构建

    陈本煌;

    泛娱乐生态链背景下催生出的以热门文学IP改编为核心的全版权运营模式,成为传统出版试图突破日渐式微困境的新路径。在出版销量超400余万册的《杜拉拉升职记》三部曲后,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基于"畅销书量产平台"的品牌优势,通过积极挖掘IP资源、多领域跨界联动以及转换阅读场景,以全版权运营策略实现出版生态链的有效联动。立足于后"杜拉拉"时代的博集天卷的转型升级与品牌塑造,折射出品牌构建中出版精神、编辑队伍素养与读者信任三者的重要性,并以此推动具有人文精神的出版品牌塑造。

    2021年06期 v.42;No.188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融媒体时代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分析——以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为中心

    林春香;

    融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成为学术期刊进行媒介融合、拓展学术传播力的重要领域,其中CSSCI来源期刊表现尤为突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传播力表现不一,综合性社科期刊微信公众号数据表现最为突出、传播力最强;专业期刊用户拥有更强的文化认同感与高度相似的学术理念,更容易形成聚众传播;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都相对较弱。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通过"单篇论文传播"等形式提高了学术期刊的显示度,中青年研究者成为期刊论文传播的主力军,但总体仍以基础性服务为主,功能较单一,影响力不足。学术期刊需进一步强化新媒体运用意识,完善微信公众号功能,增强用户黏性,不断扩大科研成果的分享与传播。

    2021年06期 v.42;No.188 73-8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思考——以闽江学院为例

    谢赞忠;

    作为一所位于福建省会福州的地方本科院校,闽江学院以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莅校考察时的重要指示,为向福州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而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相关机制、拓展校企之间合作共享、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师资队伍能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也存在如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因此,只有在专业设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为人才培养全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2021年06期 v.42;No.188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 自组织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陈莹;

    自组织理论问世已近50年,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自组织的事物在获得空间、时间的功能结构过程中,无需外界干涉,通过自我催化能够重新达到有序状态,具有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涨落性、自主选择性以及自我反馈性。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融入自组织理论,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反思性、联系性、自由选择性,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6期 v.42;No.188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探索

    郑巧;

    高校党建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是新时代高校党建的中心任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高校党建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价值取向进行解读,以期通过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构建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格局、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嵌入发展党员工作、多维拓展党建载体育人渠道等路径产生更好的党建育人效果。

    2021年06期 v.42;No.188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林建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正式到来,给各领域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改革创新机遇,同时也令传统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面临着颠覆式冲击。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力度,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把握"互联网+"教育模式特点,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构建和不断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模式,从安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管理、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变革改进,让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网络有机整合起来,切实提高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2021年06期 v.42;No.188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艺术学

  • 漆:谈品·说色·论技

    陈乃惠;

    漆是漆艺最原始、最重要的媒介语言,贯穿于整个漆艺文化活动始终。古代或现代的漆品,平面或立体的漆艺,功能性或观赏性的漆器,一切都以漆为物质语料而展开。漆性的独有表现,漆色的个性表达,漆技的精湛展现,各自特色的艺术形式,有着过之而无不及的特点,共同书写了一部"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漆艺史卷。

    2021年06期 v.42;No.188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取舍与平衡:现代文物保护视阈下的西方绘画补全

    陈逸斐;

    在绘画修复中,"补全"是将作品中缺损断裂的画意重新补充衔接完整的一道重要步骤。在西方历史上,尤其是在现代文物保护运动兴起后,不同的文物价值考量深刻影响着不同的绘画补全理念与方法。这些理念与方法的演变、更替,以及期间伴随的摩擦与冲突,是现代文物保护理论与实践探索、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对绘画补全的文物价值观念以及补全理念与方法等进行梳理、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现代文物保护中理论与实践的平衡问题,可为我国方兴未艾的文物保护事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021年06期 v.42;No.188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