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类离散的两企业竞争模型的全局吸引性

    吴丽萍;

    研究一类离散的两企业竞争模型的全局吸引性.运用差分方程的有关理论,得到保证该系统持久的充分性条件;其次,通过引入一个变换,得到在一定条件下,该系统是全局吸引的.

    2019年05期 v.40;No.17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LB上Volterra型与复合算子积的有界性与紧性关系

    刘慧琴;

    从H~∞和Bloch空间到Zygmund空间上的Volterra型算子和复合算子积的有界性和紧性及其关系已被研究过。现根据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得到了在LB和LB_0上Volterra型算子和复合算子的积的有界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在LB和LB_0上这些算子的有界性和紧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2019年05期 v.40;No.175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一类新零差分平衡函数的构造及应用

    黄柳铃;熊永龙;

    基于广义分圆类,构造了一类具有新参数的零差分平衡函数。作为该函数的一个具体应用,介绍了利用新构造的零差分平衡函数构造具有优相关性质的跳频序列。

    2019年05期 v.40;No.17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一个解变分不等式问题的非单调Broyden-like算法

    丁小妹;王平;

    利用Fischer-Burmeister函数,通过引入光滑参数,构造一个新的光滑逼近函数,将变分不等式问题等价转化为方程组问题,建立了解该方程组问题的非单调Broyden-like算法,从而得到了原问题的解,并证明了算法的全局收敛性和一定条件下的局部超线性/二次收敛性。

    2019年05期 v.40;No.175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结构瞬态动力学分析

    李斌;

    针对现有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力学性能分析存在的分析对象局限于单一构件,分析过程中未考虑惯性载荷等问题,提出基于ANSYS的工作装置结构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构建工作装置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工作装置在GB9141-88规定的4种工况下的固有频率,进而通过模态叠加法分析了冲击载荷下工作装置的瞬态动力学响应。

    2019年05期 v.40;No.175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一类公交车厢内易燃气体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

    王书豪;齐虹;

    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易燃性液体的应用都十分广泛。但与此同时,易燃性液体也带来巨大风险,特别是在公交车厢内。由于国内目前对于易燃液体的检测存在灵敏度方面的缺陷,因此十分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纵火案危害社会。针对该缺陷,设计出一套智能系统。该智能系统分为两台检测仪器与一台终端显示屏,检测仪器分别位于前后门处,终端显示屏则位于公交车仪表盘周围。其设计目的是:通过位于车门处的检测仪器,对上车乘客所携带的、公交车厢内部的易燃液体所散发出的气体分子浓度进行高灵敏度的智能检测,并通过终端显示屏进行声光报警,从而确保乘客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2019年05期 v.40;No.175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 易燃易爆油气体的智能安检系统

    许连望;陈冲;

    针对现有安检系统缺乏对易燃易爆油气体采用快速有效监测措施的问题,提出一种易燃易爆油气体安检系统。系统主要由易燃易爆油气体监测模块、人脸抓拍模块两部分组成。易燃易爆油气体监测模块以STC12C5A56AD单片机为控制器,采用对挥发性易燃易爆油气体有较高灵敏度的费加罗TGS2620系列传感器,实现对受检人员的快速检测。人脸抓拍模块抓拍受检人员,将图像保存至数据库,供后期甄别。系统采用循环风道设计、BP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算法及分级报警方案,有效增强整体安检效率。最后,在安检现场对系统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易燃易爆油气体安检系统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2019年05期 v.40;No.175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一种改进的K-Means算法

    韩存鸽;刘长勇;

    K-Means算法是一种经典的无监督聚类分析算法,具有运行速度快易于实现等优点,但使用该算法时需要指定聚类数目,且质心的选择具有不确定性。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最大最小距离和BWP指标相结合的K-Means算法。通过对UCI数据库中的4个数据集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算法在算法的准确率、聚类效果两方面均优于传统的K-Means算法以及基于最大最小距离的K-Means算法。

    2019年05期 v.40;No.175 49-5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CEPH系统数据存储选择方法

    林庆新;

    CEPH原生系统仅以节点的存储空间为唯一选择条件,并没有考虑节点磁盘的IO、数据的冷热程度以及数据的优先级。针对原生系统的不足,首先对各存储节点的磁盘IO进行分类、设置数据的优先级、通过N版本布隆过滤器统计存储数据的冷热情况,然后采用TOPSIS分析法实现多个属性决策选择数据及副本的最优存储OSD。最后通过实验进行测试,该方法比原生系统在系统的读性能、热数据访问、重点应用的保障方面得到明显的改善,总体性能提升了13.7%。

    2019年05期 v.40;No.175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基于视觉/DR算法的图书运载车室内定位系统

    王建功;林国余;

    针对图书馆内图书运载车使用环境,提出一种可安装于图书运载车的车辆室内定位系统,采用基于路标的视觉定位为主,航位推算为辅的车辆室内定位方案,确保图书运载车在室内运行时定位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该系统以摄像机和惯性元件为传感器,通过主控模块采集数据,通过联邦卡尔曼滤波方法,融合视觉定位方法获取的绝对位置,以及DR算法推算获得的相对位置,降低航位推算的累积误差,提高定位信息的精确性。通过实验,验证了本系统的有效性。

    2019年05期 v.40;No.175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古建筑建模应用——以福建省古田会议会址为例

    严岩;陈超;

    以福建省古田会议会址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系统构建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真实感、精细化三维模型的技术流程,该三维重建方案记录、再现和保存了会址详尽的数字信息。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结构复杂的古建筑数字档案建立有传统测绘无法比拟的优势,该方案有效地完成了古建筑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建模。

    2019年05期 v.40;No.175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 基于GIS的历史风貌区建筑价值评价研究——以福州烟台山为例

    林诗羽;陈祖建;萧满红;卢旖旸;翁佳丽;

    以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为例,利用GIS来处理文献与调研数据,建立风貌区建筑数据库。运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因子及其权重,逐步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对风貌区内建筑价值的综合评价,对建筑进行分类,并对每种类型的建筑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旨在为历史风貌区保护工作提供实用的指导建议。

    2019年05期 v.40;No.175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吡啶氮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研究

    陈志生;林平东;余培锴;李月婵;

    采用水热法制备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负载PbO_2纳米复合材料PbO_2/NRGO,并且采用循环扫描伏安法(CV)和i-t曲线检测其氧还原(ORR)电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该研究结果说明了对于开发并利用一种非金属类的ORR催化剂来取代铂基催化剂,从而来推进燃料电池的广泛应用是尤为关键的。

    2019年05期 v.40;No.175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Fe(Ⅱ)/亚硫酸钠体系对酸性浅源蓝BRL降解脱色的研究

    黄晓东;徐清艳;

    以酸性浅源蓝BRL为降解目标,采用亚硫酸钠-Fe(Ⅱ)-溶解氧体系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SO_4~-)降解酸性浅源蓝BRL脱色,比较了不同体系的降解脱色性能,考察了pH值、Fe~(2+)浓度、SO_3~(2-)浓度、空气流量、酸性浅源蓝BRL的初始浓度对降解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实验条件为:pH=5.0,Fe~(2+)浓度0.50 mmol·L~(-1),SO_3~(2-)浓度1.25 mmol·L~(-1),空气流量0.60 L·min~(-1),污染物浓度60 mg·L~(-1)。经过60 min的降解,酸性浅源蓝BRL溶液的降解率可达到90.49%。

    2019年05期 v.40;No.175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载药止血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蔡永其;张梅;李婉红;井华芳;傅昊熙;

    以PVA、海藻酸钠、壳聚糖、仙鹤草提取物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制备了综合性能较优的载药止血复合膜,并对复合膜进行吸水率、水蒸气透过率、拉伸强度等多项物理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膜制备的质量分数最佳组合是PVA、壳聚糖、海藻酸钠、仙鹤草提取物质量分数分别为1.9%、1.9%、0.5%、0.1%。复合膜4种原料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和良好的相容性,将其应用于开发新型的医用敷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9年05期 v.40;No.175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废润滑油脱色工艺试验研究

    龚旌;

    废润滑油的脱色再生是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传统酸-白土脱色工艺污染严重,依据废润滑油呈色原因,采用化学法与吸附法相组合,以脱色率和得油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对废润滑油的脱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150 g废润滑油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2%的氯化铵水溶液,离心分离后取上相脱色率达11.74%,再加入质量分数为15%的氢氧化钠溶液30 m L,离心分离后取上相总脱色率达19.19%,再使用凹凸棒石粘土进行吸附减压抽滤,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较佳工艺条件为:凹凸棒石粘土用量为废润滑油质量分数的15%,脱色温度50℃,65.6~66.7 k Pa压力下减压抽滤5 min,废润滑油的总脱色率和总得油率分别达84.31%和79.32%。废润滑油从深褐色变成淡黄色。

    2019年05期 v.40;No.175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