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闽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

    何绵山;

    福州人曾以多种方式不断迁入东南亚,他们创建了以同宗、同族为凝聚力的社团,并先后创办了华文报刊,促进了报业的繁荣和竞争。在东南亚的福州人所从事的工作有多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一样。随着福州人在东南亚的迁移延伸,闽都文化也在东南亚传播,对东南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1年01期 v.32;No.12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闽曲悠扬 海外唱响——闽剧海外传播探析

    王汉民;

    随着福州人大量移居海外,闽剧也漂洋过海在异域唱响。清末民初开始,闽剧新和祥、上天仙、群芳女班、新赛乐等戏班陆续赴东南亚演出。新中国成立后,闽剧著名艺人郑奕奏应邀赴印度尼西亚教戏,使闽剧艺术在海外开花结果。20世纪80年代开始,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州市闽剧院、福清市闽剧团等以各种形式出访东南亚及欧美,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01期 v.32;No.12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晚清西方传教士在闽都的出版活动

    刘丽君;陈大莲;

    闽都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大规模涌入并开展了出版活动。传教士在福州开展的出版活动,具有非赢利性,前后期差异,世俗性等特点,它促成了中文印刷技术向近代化转型,同时也为福州培养了大批近代出版人才,从而促进了福州出版业的近代化。传教士在福州出版的大量西学图书和近代报刊,促进了"西学东渐";传教士也通过著述对晚清福州的政治、宗教、民俗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考察,开拓了闽都文化"西渐"的广度和深度。

    2011年01期 v.32;No.123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叶梦得与福州的社会文化生态建设

    潘殊闲;

    两宋之交政治与文化名人叶梦得于绍兴十二年至十四年曾执帅福州,这是他人生仕履的最后一站。在这里,叶梦得用强有力手段弭盗平寇,确保了一方平安祥和;政务之余,叶梦得有心于福州的文化事业发展,先后在福州城内兴建多处文化景观,并执掌福州文坛。由于叶梦得的影响,在其身边形成了一个颇有生机与活力的文学生态群落,共同活跃和推动着福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1年01期 v.32;No.123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气与道俱 斯文斐然——林雨化的古文观及其创作成就

    林怡;

    清乾嘉之际福州名士林雨化擅长古文创作,其道德文章直接影响了梁章钜、林则徐等人。他古文观的核心是"真气"论,认为"真气"出于"中心",惟有"真"的"气脉"流贯全文,文章才能流畅顺达。与出自"中心"的"真气"相一致,文章的语言风格应该恬淡、平和、自然,这样才能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他的古文创作融合了《左传》、《国语》、《史记》和唐宋八大家等历代名家之长,推陈出新,使文章简洁明达、平和恬淡而又不乏跌宕俊逸、醇雅隽永。

    2011年01期 v.32;No.123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严复与“同光体”成员的交往

    杨萌芽;

    严复与"同光体"成员关系密切,他与郑孝胥的交往长达数十年,与陈三立相见较晚但惺惺相惜。严复诗风亦受"同光体"影响,可谓宋诗派外围成员。在政治思想、文学思想上,严复与"同光体"成员也多有契合之处。从严复和郑孝胥、陈三立等"同光体"成员的交往亦可窥见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近代士大夫的分化情况。

    2011年01期 v.32;No.123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陈衍“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论

    马卫中;

    所谓"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即"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是同光体代表诗人、近代著名诗论家陈衍的重要诗学观点,也被认为是同光体在诗学理论方面的标志性创见。但是,过去学者对此解读多有分歧。通过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内涵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可以明晰陈衍提出此诗学观点的真实意图。同时,同光体作为近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在学宋的大纛之下,其重要诗人诗学的具体路径,也各有差异,反映在"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上,其不相合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2011年01期 v.32;No.123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领导科学研究

  • 主持人的话

    赵麟斌;

    <正>玉兔呈祥新岁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蒙学报界宿老教诲及广大读者的期冀,我们将继续探索学术机制创新、追踪学术前沿研究、垂注学术热点问题、尝试学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关注学术话语及研究路径的转换。为此,本刊拟作一些调整,除办好已有特色栏

    2011年01期 v.32;No.123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略论科学领导决策原则与实施路径

    赵麟斌;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组织规模日益庞大,领导者的决策在其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策后果的影响也愈发广泛,对领导者决策的科学性要求逐渐提高。为此,了解科学领导决策的涵义尤其是明确科学领导决策的原则,并在科学的决策体制下,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予以实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2011年01期 v.32;No.123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新形势下危机领导的路径依赖模型

    陈燕青;

    领导干部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日显重要,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已成为新时期评价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内容。探究危机领导,构建有中国特质的危机领导方式成为新的研究期待。在研究过程中,从哲学方法论上追寻领导危机的路径依赖,利用其价值和事实两个层面论证契合领导危机的诉求。厘析传统型危机领导的路径依赖模型,在对传统型加以借鉴的同时,运用"三论合一"、"源流共治"的理论及方法,构建新形势下对危机有效领导的路径依赖模型。

    2011年01期 v.32;No.123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中西方传统用人观及其现代启示

    陈菊香;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和以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在领导用人思想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中国社会偏重以人为中心的人治主义管理思想,在用人方面比较重视人才的道德与素质;西方社会偏重以事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思想,在用人方面更强调规则化和制度化。分析比较中西方传统用人思想对现代领导使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1年01期 v.32;No.123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新时期领导心理运用的现实困境及其消解

    周俊森;

    跨入21世纪,人类社会也将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寻求高效处理各项事务的科学方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居于管理最高层次的领导活动日益凸现其重要性,而领导心理则成为影响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鉴于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梳理领导心理的相关理论,分析领导心理运用的现实困境,进而探讨解弊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1年01期 v.32;No.123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经济学

  •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阮晓莺;

    日本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及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五点启示:准确定位发展战略、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发展静脉产业。

    2011年01期 v.32;No.123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中小民营企业外源融资困境分析

    王贤斌;陈念东;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特点表现为过度依赖内源、外源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金银行贷款。造成中小民营企业外源融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外部融资环境不佳以及缺乏与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相匹配的融资体制。缓解中小民营企业外源融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定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增强自身实力的税收政策、建立合理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展间接融资渠道、不断创新融资方式等。

    2011年01期 v.32;No.123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保险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黄颖;

    "内部人控制"现象伴随着现代股份制公司的建立而滋生,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所有者缺位"以及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保险公司在股份制改造,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由于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失灵导致"内部人控制"。西方国家股份制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践表明,将独立董事制度引入保险公司,对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模式有着重要作用。

    2011年01期 v.32;No.123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评价与分析——以福州市为例

    林筱文;宋保庆;

    结合国家统计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福州市的具体情况,对2005年至2009年福州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2009年的总体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程度分别为61.76%、69.03%、78.44%、80.85%和82.44%,年均发展速度为107.5%;同时对福州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治、资源环境、总体进程这7个指标大类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评价。

    2011年01期 v.32;No.123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文学

  • 世上人梦回时心自忖——评《邯郸记》

    邹自振;

    《邯郸记》是"临川四梦"中仅次于《牡丹亭》的又一杰作。在《邯郸记》中,汤显祖把他描写梦境的艺术发挥到美妙绝伦的地步:他既写出了具有哲理意味的人生之梦,也写出了带有宿命启示色彩的神秘梦境。《邯郸记》无疑是汤显祖几十年宦海生涯的总结。剧本借卢生醉生梦死的一生直接暴露与鞭笞了封建政治的黑暗与腐朽,堪称晚明时代的官场现形记。

    2011年01期 v.32;No.123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十七年”文学期刊话语研究——以《文艺学习》“编者的话”为例

    董瑞兰;

    在19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文艺学习》是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在文学青年中曾产生过极大影响。《文艺学习》"编者的话"通过"说什么"、"对谁说"、"怎样说"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编者的交际意图。本文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其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效果,从而揭示"十七年"文学期刊话语潜在的"以言行事"的话语功能。

    2011年01期 v.32;No.123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古意重铸与乡愁想象——台湾新世代诗歌的一个精神走向

    王金城;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他们的诗歌创作沿着"文化中国"和"地理台湾"两个向度,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和新奇别致的审美气象。在"文化中国"的维度上,新世代诗歌一是借助中国神话和历史展现民族精神、追求史诗品格;二是从中国文化原型中汲取艺术精华,反思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三是通过对古典的"重写"或"改写",实现历史文本与现实文本的互文性建构,同时借鉴和化用古典诗歌意象,坚守中国抒情传统路线,重铸古意,想象乡愁,再造古典世界。这三个向度都体现出台湾诗歌鲜明的"中国性"。

    2011年01期 v.32;No.123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万晴川《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及帮会之关系研究》评述

    陈松柏;

    《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及帮会之关系研究》结构宏大,视野开阔;材料丰富,融会贯通;旁征博引,互为发明;论证缜密,新见迭出。既有助于深化对相关小说思想、艺术的理解,对教门和帮会的研究也不无裨益和启发。填补了该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1年01期 v.32;No.123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补白

  • 《临川四梦》新评注本出版

    <正>戏曲杰作《临川四梦》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对全人类的重大文化贡献。四百年来,《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传唱不绝,而且走出了国门,影响到全世界。中国学术界和戏曲界对

    2011年01期 v.32;No.123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我校学报入选《共和国期刊60年》

    <正>近日,从北京传来了一个特大喜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期刊图像资料著作《共和国期刊60年》在京面世,《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栏目光荣地载入了该史册,这让全体闽江学院人倍感欢欣与鼓舞!

    2011年01期 v.32;No.123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政治学

  • 中国共产党利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策略

    杨章钦;路琴;

    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艰难探索,逐渐形成利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策略。经研究发现我们党寻求依据以变制变、为我所用无伤大体、塑造形象扬我国威的基本内涵,再现了我们党科学利用资本主义的辩证眼光。

    2011年01期 v.32;No.123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新时期对马克思“消灭哲学”观点之辩析

    邹文通;

    正确理解马克思所谓的"消灭哲学"的内涵,不仅是现当代哲学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未来哲学革命的重要力量。马克思的"消灭哲学",既要消灭以德国古典哲学为核心的西方资产阶级旧哲学,更要实现哲学本身的"扬弃",这种扬弃一方面是使哲学与现实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实现哲学现实功能与现实意义有机结合以及哲学主题的伟大变革。

    2011年01期 v.32;No.123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认同关系刍议

    孙秀艳;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认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二者之间有机、辩证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上。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达成社会认同的重要渠道,更是主流意识形态寻求社会认同的根本途径;作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社会认同是发端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上的一项重要要求,是融入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在和所需工具的统一体。

    2011年01期 v.32;No.123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创新的路径

    刘昌成;

    不断创新载体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团鲜明的政治性、丰富的实践性、广泛的群众性使其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载体。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迅速占领大学生学习活动新阵地,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需要。通过大学生社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点焦点问题研究及实现方式的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进大学生社团的队伍建设。

    2011年01期 v.32;No.123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旅游学

  • 试论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吴金林;李正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旅游院系、学生与旅游企业三者之间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互动,边缘核心利益相关者则主要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起支持性作用。

    2011年01期 v.32;No.123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文可持续

    许亦善;

    我国乡村旅游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但也出现经济增长而人文缺失;数量增加而产品的同质;乡村面貌改善而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以人文可持续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软实力、硬支撑和终极目的;以人文传统的体验、传承与发展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研发的轴心;以人文回归、精神家园的构建走出现代性发展的悖论,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011年01期 v.32;No.123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因果图和层次分析法在旅游景区安全事故预防中的应用

    高玲;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的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研究旅游景区的安全问题,分析导致旅游景区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建立旅游景区合理的安全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因果图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旅游景区安全事故,可以得出影响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主导因素,对旅游景区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2011年01期 v.32;No.123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主编寄语

    赵麟斌;

    <正>虎振雄风留浩气,兔迎盛世蔚新春。新年伊始,从首都传来喜讯,由中国期刊协会、北京印刷学院主办的"见证历史——《共和国期刊60年》新书发布暨中国期刊史编撰研讨会"于2010年12月25日在北京隆重举

    2011年01期 v.32;No.123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