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老子的战争观与方法论之比较

    林东旭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学的创始人,两人都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战事频繁 的春秋时期,他们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不乏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探究。两人在战争观上有相同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 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提倡"教战"的思想;作为哲学家的老子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 替的深刻考察,就军事辩证思维、战略战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兵道"思想。

    2005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主编寄语

    趙麟斌

    <正>金鸡报晓贺盛世,瑞气呈祥迎酉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作 新的努力,期盼着新的收获。 在本期的"哲学研究"栏目里, 《孔子、老子的战争观与方法 论之比较》一文选取了一个在孔、老思想研究中较少为人论及的角 度切入,颇有新意。《"人择原理"与"从主体方面去认识》一 文,是一篇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通、结合的好文章,显然符合我 党十六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 作者的观点和论证也是鲜明的,有逻辑说明力的。

    2005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 "人择原理"与"从主体方面去认识"

    张焕明

    "人择原理"揭示出在人类诞生之前的宇宙演化存在着"择人"巧合,在人类诞生之后则是"自选择效应"起作用的真 正"人择"过程。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从主体方面去认识"的方法与"自选择效应"存在着"天然"的一致性。这一方法为我们解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路径。

    2005年01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伦理法"概念之辨析

    潘丽萍

    "伦理法"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而言的,即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为"伦理法"。但"伦理法"的概括,并不意味着中 国传统法文化的外延与伦理的外延全部重叠,而是就其总体精神而言,中国古代法受着伦理道德的支配,从而成为伦理的附属 物。其主要表现为:立法的道德化、司法的道德化、实现法律价值取向的道德化。

    2005年01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略论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赵麟斌

    基层行政是国家和社会的工作接点,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基层行政体 制改革中实行功能性分权,建立基层公共管理平台,让各类相关组织都平等地参与其中,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由权力中心转 化为服务中心,成为一个公共服务的政府、有限的政府、法治的政府。

    2005年01期 17-2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 科学发展观与绩效考核改革

    郭华

    绩效考核中指标体系的取向对公务员的目标取向有指导意义,对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基 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首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现、政绩现;其次,要进行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建立健全相关的指标体 系与预警体系;第三,设计明确的考核实施程序,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公正性。

    2005年01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 执政规律与党的执政能力刍议

    钟信芳

    文章从执政规律与执政能力的概念解析入手,深入阐述了充分认识和尊重执政规律,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前提;自觉 把握和运用执政规律,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目标的客观需要。

    2005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以人为本:行政资源优化配置的价值导向

    余晓青

    "以人为本"是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它要求对政府的行政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实 现行政的可持续发展,使政府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的需要。本文主要将行政资源分为财力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三类。通过分 析这三类责源与以人为本发展现相悖的现状,提出了以人为本价值导向下行政资源优化配王的路径选择。

    2005年01期 32-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 统一我国城乡税制的探讨

    吴志文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农村社会全面进步问题,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重研究、着力 解决的重大问题。农业税收负担或轻或重,直接影响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本 文认为对于农业税收,应该实行城乡统一税制,并在分析实行统一城乡税制的原因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统一城乡税制 的基本思路。

    2005年01期 36-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公共财政支持下的生态林业投融资体制

    陈玲芳,金德凌

    建立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改革的主导目标。生态林业属于公共物品,理所当然成为公共财政要努力确保和重点支持 的领域。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林业投融资体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一个适应公共财政框架的、新型高效的、 充满活力的生态林业投融资体制的若干建议。

    2005年01期 39-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论地方税主体税种

    叶少群

    当前我国地方税的收入不稳定,无法满足地方政府实现各种职能和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需要。其原因主要是 在缺乏税收基本立法的前提下,当前我国的分税制无法确立地方税的规范、稳定的收入途径,其关键是要设置规范稳定的地方 税主体税种。笔者认为:最适合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的税是土地税与财产税。

    2005年01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八木章好先生的聊斋学研究评议

    王枝忠

    八木章好先生是日本聊斋学界的后起之秀。他除了在有关蒲松龄及其著述(主要是《聊斋志异》)的资料整理、甄别和 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外,尤其专注于聊斋诗歌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多有新见。

    2005年01期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 论张说文学思想的"通变"特色

    李精耕

    作为初盛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张说在文学上尤多建树。不仅以诗歌创作为盛唐诗导夫先路,而且提出了很 有见地的文学思想。"通变"是张说文学思想的特色:既有继承"四杰"、陈子昂等人革新理论的一面,也有超迈前贤、创新的一面。

    2005年01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自宋迄清文人对《文选》诗歌的借鉴与研究

    张和群

    文章结合前人的有关论述论证了由宋迄清历代文人对《文选》诗歌的学习借鏊和研究,肯定了《文选》诗歌在宋代之后 的重大影响。

    2005年01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综合"的气度与创造的风采——论艾青三十年代诗歌的艺术个性

    杨丽霞

    艾青借用从欧罗巴带回的"芦笛",吹奏三十年代中华民族风雨与愁云交错的心曲,在艺术上体现出一种将深沉与奔 放、雄伟与细腻、抒情与哲理、朴实与绮丽交融的"综合性品格",最善于创造画意美、象征美与形式上的散文美。

    2005年01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在多重视角中展现生存困惑与思考——池莉小说叙事的复调现象

    戴冠青,陈瑞煊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探讨和研究池莉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池莉小说中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的复 调手法,并努力探讨促使池莉运用复调叙事手法的原因,以此来透视池莉小说作品的艺术独特性及作家通过小说传达出来的生 存困惑与思考。

    2005年01期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 施叔青小说对西方文学的吸收与借鉴

    王瑞华

    台湾著名女作家施叔青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她对西方文学的钟爱,使她的作品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 西化色彩。

    2005年01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立体演进:文学写作的运思构想过程

    陈天然

    从写作主体触发写作动机开始到写作成品交付使用为止,是一次写作行为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写作主体并不是 像一些写作教材所说的那样,遵循同一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程序进行探作,这个过程不是一种历时性的线状进行的过程, 而是写作主体综合能力控制下的表面"无序"的共时性的全方位立体演进的过程。

    2005年01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语言输入与输出角色的再认识——克拉申输入说评析

    贾永华

    本文从儿童母语习得、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克拉审"输入假说"的部分理论依据,指出该假说的片 面性和某些难点,以及值得重视的启示意义。并认为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语言输出的重要作用。

    2005年01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英语写作中衔接语作用的实证研究

    陈玫

    本文拟通过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的衔接理论探讨衔接手段在语篇构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采用语言学中 的统计方法,对120名非英语专业大二本科生英语习作中的高质量作文与低质量作文就语篇衔接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此项研 究基于如下假设:高质量作文中的词汇衔接与语法衔接手段的频度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比次低质量作文要高。目的是指 出什么类型的衔接手段有利于产生高质量作文,结果是假设得以验证。

    2005年01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 试论文化距离与翻译契合

    阮雯

    人类离不开交流,翻译是处于异质文化中的人们进行相互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翻译工作促进了异质文化之间的 交流,但是翻译本身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文化背景和底蕴的巨大差距,往往制约了翻译的质量。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文化对 翻译的影响并指出翻译工作者在克服这些影响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005年01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陆乔叶,戴萍

    语言实验室教学以心理学为基础,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它教学形象生动、实践性强、趣 味性强,语感真实的特点,且有校正的功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而网络为多媒体教学提供 了信息量更大、更快、更直观、更广阔的前景。

    2005年01期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日语中邀请语气的表达方式

    王寿云

    正确使用语言表达技巧,能够调剂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对象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能有 效地促进人际间的交往,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本文根据日语语法规则以及日本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习惯,围绕日语中邀请 语气的表达方式,从邀请话头、发出邀请、接受邀请、拒绝邀请这四个方面,分不同对象、不同场面加以探讨,力图使运用日语进 行人际交往更加和谐、圆满。

    2005年01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蒋太史答随园先生二书》辨析——兼议蒋士铨与袁枚之交谊

    徐国华

    《续同人集》卷二和《焦轩随录》卷五中刊录的《蒋太史答随园先生二书》为《忠雅堂文集》失收之作。此二书作于乾隆三 十二年(1767)正月,真实地反映了蒋士铨对袁枚的推崇与敬仰之情,具有不可忽略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2005年01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 黄寿祺《续焚书校勘》述评

    黄高宪

    本文辑录了黄寿祺1976年校勘李贽《续焚书》过程中所作的批注104则。这些批注对研究明万历年间陈大来(邦泰) 所刻《李氏遗书》、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续焚书》、200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续焚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5年01期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考辩

    金甦

    文章列举了版本学界对"一人持本,一人读书"的三种不同的观点;考证了刘向校书的三个步骤;分析了这句话的两个 不同的版本;最后对三种观点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2005年01期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 大学的理念及传统精神探析

    陈忠群

    本文通过对大学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探析大学的理念及其传统精神。大学的理念经历过从定位为"教育的机构"到 "研究中心",到与社会直接联系为社会服务的演变;大学的三大传统精神即独立自主、自治传统,学术自由传统,人文主义精神 传统。

    2005年01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 高校高等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

    陈依使

    以人为本,搞好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就是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教师的根本利益、教师的理想追求, 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积极作用,实现教师人生价值。为此,要促进高校教师思想教育观念的突破与更新、思想教育核心 内容的把握与拓展、思想教育运作的完善与创新、思想教育目标的反思与明确、思想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强化。

    2005年01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高校教师职业人格的培育

    黄鸿鸿

    高等学校不仅要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更要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培育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而且在这过 程中,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人格培育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005年01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论成人教育中学习动力的激发机制

    王霖海

    针对目前成人高校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分析影响成人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探索激发成人学生学习动力的措施。 这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课题。

    2005年01期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付策略研究

    林文瑞

    由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激烈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们面临许多应激,由此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 的失衡等。因此,研究应付应激策略,提高大学生应付应激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现实的意义。

    2005年01期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