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古度生卒年佐证与友朋酬赠作品系年

    朱则杰

    林古度是清初一位行辈既高,品格又好的著名遗民诗人,在当时影响很大,交游广泛。关于他的生卒年,近年学术界提 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但本身很有说服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得到多方面的印证。它既可以纠正以往的各种错误,也有 助于为其他作家的相关作品进行准确的编年。

    2004年06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主编寄语

    趙麟斌

    <正>承载着秋天收获的季节,我们在南国之滨美丽的榕城编发这一期刊物,意欲为读者捧上这累累的硕果。 提高刊物质量,当需有发表更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本期编发了朱则杰、吴在庆等先生的古代文学研究论文,他们都是该专业颇有成

    2004年06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李清照作品相关问题的辨析

    吴在庆,吴珊珊

    李清照诗词文数篇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金石录后序》、《感怀》、《声声慢》等,常常引起有关李清照生平经历乃至当时社会背景的争议,现查询书籍,多方考证,综合数家之言,进行辨析。

    2004年06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潘岳家世婚姻考订

    王丽芬

    本文主要依据有关史料以及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对西晋重要作家潘岳的生平中有关家世和婚姻的部分进行考订,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考察其人在历史中的原貌。

    2004年06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论梅村体的诗史特征

    曾垂超

    诗史特征是梅村体的首要特征。比较全面地结合吴伟业文学观点,指出他所认识的"诗史"包含"诗与史通"、"史外传心之史"两层含义,在创作实践中分别表现为"事俱征实"和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2004年06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论妈祖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王连弟

    妈祖信仰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文章试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的古老理念;畏惧自然的神威,渴望战而胜之的人性本能;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祈求幸福安康的心理期盼等角度解读妈祖信仰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2004年06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现代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义探微

    郑丽

    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一种独特的语法现象,不管是在语法、语义还是语用层面都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文试图通过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语义层面上的分析,揭示名词活用前后的语义关系及从名词中截取动作义的方式。

    2004年06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名物化":一桩旷日持久的语坛"公案"

    张高远

    名动之间的分野是人类语言自证性的共性,两者之间的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综述汉语学界长期存在的名物化之争,展现各家观点,揭示争论的背景,探究争论的根源,并对此进行反思,试图为今后类似学术研讨提供借鉴。

    2004年06期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生成机制

    李淑霞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老话题,这种语法现象的存在有其内在及外在的条件,这些条件使词类活用现象得以存在。本文认为,语义基础及汉语本身的特点是其内在条件,实际语言交际的需要是其外在条件。具备了这些方面的条件,词类活用才能得以生成。

    2004年06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福州方言的选择问句

    梁玉璋

    本文把福州方言选择问句与普通话同类不同的句式加以对比,说明方言句式与普通话同句式不但用词有所不同,而且在句式结构上亦有不少差异。

    2004年06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构建学习型政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探析

    赵麟斌

    构建学习型政府是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紧迫性、现实性。构建学习型政府着眼于公共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赋予其"学习型"的新内涵。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行政效率和创新能力。

    2004年06期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 经济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人

    陈济海

    经济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看待政府人员方面仍存在着差异:事实上的经济人属性的忽视与价值和行为上的公共人属性的偏重。本文认为,在现阶段我们仍需把政府人员作为经济人看待,这样能更好地看清、理解现实需要,才会更加有利于我国各项制度的完善。

    2004年06期 48-5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公民社会与政府善治

    刘志平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是政府行政理念和模式变革的强大动力,极大地影响着政府行政范式的变革,政府善治便应运而生。

    2004年06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公务员形象与礼仪修养

    王卉

    公务员的形象,是公务员思想品质、知识水平、能力作风、仪表风度、心理气质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和行为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重视公务员的礼仪修养,不仅是公务员个人提高自身形象和素质的需要,更是政府乃至国家形象的需要。因此,公务员礼仪是公务员的规范化行为和外在形象。关注礼仪修养,塑造良好形象要做到以礼仪品质和礼仪文化作为修养的内容;把学习礼仪知识、反省自身欠缺与按照礼仪规范要求自己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吸收古代和西方礼仪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学习、实践礼仪修养过程中,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2004年06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试论高校教师资源开发方略

    刘锦贻

    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教师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对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正确评估的基 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举措,并妥善处理有关关系,以达到建立一支结构优 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004年06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邓小平道德理论的民族特质及当代价值

    黎卫金

    邓小平道德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它又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邓小平道德理论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其中包含的"四有"新人观、集体主义观和艰苦创业观等都体现出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扬弃和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邓小平道德理论又以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确立了全民族的道德价值目标,为新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指明了道德价值方向。

    2004年06期 64-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李秋斌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根据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 则,创新地提出的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对于更 深入更具体地发挥其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指导作用,特别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4年06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新论

    陈忠群

    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贡献是"改革动力说",是对毛泽东"矛盾动力说"的新发展。同时邓小平还特别重视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讲政治,成为改革这一动力的两翼,从而演变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本文着重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讲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2004年06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 明世宗的宦官政策论

    孟广军

    明世宗向以御侍甚严著称。其实他对宦官的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大体经历了从游移不定、利用到裁抑、打击的变化 过程,在时间上几乎与嘉靖大礼之争同步。

    2004年06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清代台湾原住民教化政策述评

    李颖

    清代台湾原住民的教化政策不仅指对原住民的教育,而是包括了以社学为核心的教育体制、赐姓制度、剃发制度等三个方面。清廷的原住民教化政策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它对原住民本身和台湾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4年06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 "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与戊戌变法的成败

    尹湘兵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是"自上而下"的行进向度,"自上而下"与变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定"自上而下"就等于否定变法本身。变法、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不能以成败论其道路的合理性,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自上而下"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

    2004年06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工业革命与英国都市化特征之探析

    林秀玉

    工业革命使英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此间英国经历了特大的都市化过程,工业革命在促进英国城市发展和都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都市化在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19世纪城市发展和都市化的率先性,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2004年06期 91-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贾府的衰败与赖家的兴盛谫论

    王志尧

    宁荣二国公所创造的辉煌基业,因其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生活过分奢糜,缺乏运筹谋划之人,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颓势,致使贾府由盛而衰,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权势重,善于拍马逢迎主子,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渐次发迹,超越常人,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造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2004年06期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 《红楼梦》艺术成就拾零

    邹自振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典范,整部书都在教导人们文学作品尤其是好的小说应该怎么写,无疑是一部生动的写作学教科书。《红楼梦》又是文学鉴赏的最佳教材,是文章鉴赏学的极好范例。本文即从这二个角度切入,分别从情节与细节、逆笔与曲笔、对比与映衬、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人物描写以及艺术结构等写作、鉴赏的六个具体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条分缕析。

    2004年06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以病写人 异彩纷呈——《红楼梦》人物病态描写的艺术效应

    陈家生

    《红楼梦》中人物病态描写,次数频繁,手法多样,是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构成与艺术氛围渲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纷繁多姿的人物病态描写,产生出同中见异、各臻其妙的艺术效应。由此足见作者艺术造诣之高超。

    2004年06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从心理咨询个案看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曾乃卓

    笔者通过对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结合心理理论,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有关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问题。

    2004年06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试论编辑的挫折心理与调适

    施晓棠

    文章从探讨挫折心理及作用入手,揭示了造成编辑人员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本身、激烈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的 紧张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辑人员挫折心理的五条调适策略。

    2004年06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高校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的问题与对策

    刘桂荣

    文章分析了高校离退休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特点,提出新时期做好高校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要更新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从心理卫生、心理环境、心理保障等几个环节加强建设,建构完善的心理防护体系,确保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

    2004年06期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传媒职业违法行为与犯罪预防

    郑美莺

    分析几种目前较为常见的传媒职业违法行为,归结为:记者在新闻采访报道、履行舆论监督过程中的侵权行为;出版者侵犯知识产权;传媒人利用媒介权利谋取经济利益。从这几个方面剖析传媒职业违法行为的原因、社会背景,并提出犯罪预防的基本措施。认为应从法律预防、教育预防和制度预防三个不同层面,来预防传媒职业违法行为的发生,合理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的功能。

    2004年06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推动高校文科学报发展思路之我见

    林思明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肩负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责任重大。高校文科学报工作要切实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把《意见》精神落实到办刊的整个过程,为繁荣和发展高校社科学报服务。

    2004年06期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 档案与图书:分合中的渊源

    黄华美

    从定义、起源、作用、管理、学科体系等方面对图书与档案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探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而说明二 者在现实中将保持独立方式向前发展。

    2004年06期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工作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整合研究

    林晓

    本文以网络为背景,构建文献信息工作传统与现代的平台。对网络信息分类、网络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服务、网络资源 共享这四个问题进行分析。

    2004年06期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社会科学内容)总目录

    2004年06期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来稿须知

    <正>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编辑部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本刊的编排进行相应规范,并对作者来稿做如下要求:

    2004年06期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