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制度建设是治党的方向

    杨章钦

    <正> 加强党的建设应特别重视抓好党的制度建设,这是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沉痛教训后提出来的治党方向。中宣部编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特别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107页),为此在结合《纲要》钻研《邓小平文选》原著过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作为邓小平制度治党“理论体系成型标志”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就邓小平制度治党的几个原则做一点学习探讨。

    1996年0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思考

    陈国岱

    <正> 党内民主从来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之后,尤其在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宏大潮流中,其意义更为重大,可以说,党内民主建设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重大问题。本文试以我党的历史经验,就党内民主建设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 我们党是按照马列主义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并进行活动的。回顾七十几年的我党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在实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民主建没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也有过惨痛的教训,这里谈一些主要经验。

    1996年02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论群众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

    郭华

    <正> 一 廉洁政治是人们长期努力追求的理想政治,但古往今来没有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真正出现过廉洁政治,只有我们共产党人,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廉洁政治。早在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就是有口皆碑,建国初期,我党创造了人间奇迹,彻底改造了旧社会形形色色的“染缸”、“乐园”,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民主政治,群众监督是最根本的秘决。早在1945年,当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毛泽东同志请教关于中国共产党摆脱腐败,走出

    1996年02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邓小平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建设的贡献

    潘丽萍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做过一系列的论述,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论述政治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章就有三十多篇,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系统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回答了怎样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基本观点主要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四有”新人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地开展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突出务实的特点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对加强的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建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1996年02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引导策略

    林忠

    <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现实日益复杂多样,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相应转变。作为思想活跃,反应灵敏的大学生群体,其人生价值观的变化更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变化哪些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应大力提倡和弘扬的?又有哪些是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而应被淘汰或需要予以改造的?我们应当冷静地辩证地分析和研究,这对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96年02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增创新优势 加强榕台经贸合作

    黄丽惠

    <正> 1995年5月,省委书记贾庆林在全省对台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充分发挥“福建是海峡两岸的一岸”的区位优势,拓展对台经贸合作。在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福州市独特的人文和区位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福州特色的全方位、多元化发展闽台经贸合作的路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榕台经贸合作现状 福州市位于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最近处仅8000米,是闽东南经济区的两个中心城市之一,又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交通便利,人文习俗相近,对台经济合作在地缘、人缘关系

    1996年02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试论义务教育与希望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十周年

    张庆守

    <正> 1986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十年来,义务教育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我国热心的人们又掀起另一个助学扶教的“希望工程”热潮,这项活动目前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本文拟就义务教育、希望工程与发展基础教育的关系及其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义务教育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普及基础教育的强力手段 义务教育是通过立法形式来强制推行教育或达到普及基础教育的新的教育手段。我国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曾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即依照法律规

    1996年02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陈晓荆

    <正>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并直接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同时,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课堂教学的目标管理 课堂教学的目标管理主要是解决为什么而学的问题。狭义的目标管理是指在学习一门课程的开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即在教学中首先应解决学习目的性问题。如在心理学课中,我们向学

    1996年02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漫谈师专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教学

    张均

    <正> 一、对师专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的特点的认识: 首先,师专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教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本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既要注意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专科性),又要注意到它的师范性。这是与其他高等院校不同的地方。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也就不明确,其他一切便谈不上了。

    1996年02期 35-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 探源旨在导流——古代学法研究浅涉

    陈兰修

    <正>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学习方法的探索,源远流长,可以一直上溯到春秋以前。从殷墟出土文物取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学(界)字存在(见刘鹗《铁云藏龟》)。春秋前后古籍就有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记载:《尚书》中“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学于古训乃有获……惟敦学半,念终始典于学”。见故《尚书·说命》“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辑熙于光明”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周颂、敬之》。孔子在《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谈的就是学习方法。战国以后系统治学论专著开始出现,如荀况的《劝学篇》、

    1996年02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论写作模仿

    刘新华

    <正> 模仿,亦作摹仿,它不同于抄袭,也不等于雷同。文章之模仿,大抵在于对前人文章之体、之法、之意,乃至之词句作拟似之训练。可以说,模仿往往受前人文章之影响,以前人之文章为楷模。而落入前人窠臼。模仿不是写作的康庄大道,更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但模仿不失为步入写作之门的重要步骤,在写作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与地位。

    1996年02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 试论15—18世纪英国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和渗透

    林秀玉

    <正> 15—18世纪是英国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初步发展时期。英国和西欧各国一样,资本主义首先产生于城市,但英国资本主义初期发展中有一个很大的经济特点,就是乡村工业和农业中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这种发展正是与城市的作用联系在一起,是不断受到城市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参与和推动的。所以15—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个非常重要和普遍的趋势,即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和渗透。本文就这一问题试做探讨。

    1996年02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华盛会议与日美在中国的争夺

    林家恒

    <正> 进入20世纪以后,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主要国家有英、法、美、德、日、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摒弃了沙俄的侵略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被剥夺了在这一地区角逐的权利,法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因此,美、英、日三国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角逐者。凡尔赛体系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列强还没有按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因此,巴黎和会之后,协约国在这一地区矛盾日益尖锐。

    1996年02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LET SLEEPING DOGS LIE IN THE SLEEPING CAR——TEACHING NON—FINITE V—ING FORM

    余谷

    <正> INTRODUCTION For Chinese students of English,grammar learning is so important that their textbooks inevitably entail grammar sections organized in a linear way.These students treat grammar learning as the stepping stone on their way of English learning.They hope t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grammar both for their present learning and for their further studies.For their present learning,their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tested and assessed through examinations

    1996年02期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ism

    麦约翰

    <正> For hundreds of years people have sailed,flown,and walked into the area now known as the United States.Except for the approximately 2 million Native Americans.everyone who liy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descended from a culture that was transplanted from somewhere else in the world.These cultures come together to form what many people now refer to as a ″salad bowl.″Each culture adding its taste to the mix but keeping its own identity.The melting pot″idea of old has been replaced.This can be seen by the number of Chinatowns.Koreatowns,Poletowns,etc.

    1996年02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初二英语新教材教学初探——谈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些做法

    郑朝晖

    <正>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许多优点。它有利于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但是初中学生英语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很普遍,常如人所说的“初一兴趣大,初二便分化,初三见了怕。”旧教材出现分化后差生有的成了“瞎子。”而新教材出现后可能产生一些“瞎子与聋子”。为此怎样有效地防止初二学生尤其是一般校的学生的两极分化问题成了我们英语教师面临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防止两极分化的一些做法。

    1996年02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克服学生读《世界史》产生的“乱”与“散”的感觉

    魏泰

    <正> 本学年,初三年级普遍开设了世界史课。由于亚非拉欧美,地域广、跨度大、国家多、事例杂、史量重,不少学生觉得世界史头绪“乱”、难掌握,写得“散”、难记忆。临考,许多学生还产生了“恐史症”。如何克服初中生接触《世界吏》后产生的“乱”与“散”的感觉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发挥目录作用。课前对目录先作简释,如同语文上新课作“题解”,或联系前后目录作简单串讲,多次反复,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本体例,即课本是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

    1996年02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王菁

    <正> 教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建设者,除了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方法外,还必须掌握教学语言艺术,它是教师言传身教,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工具,它是教师“过河”用的船只和桥梁。本文就思想政治课中语言艺术的应用做些粗浅的探讨。

    1996年02期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加强名句教学 弘扬民族精神

    郑经

    <正> 中国的古典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就是历代文人骚客所精心撰造的名句。它们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我们的民族,在自己悠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情结,特有的思维方式,特有的立身处世准则,这些汇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古代诗文中的名句正相当集中地体现了这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它必须担负起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更应该担负起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滋润学生心田的作用,为了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道德精神,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古代名句的教学。

    1996年02期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