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谢肇淛诗论与地域关系浅析

    孙文秀;

    谢肇淛是晚明闽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后人对其诗论的评价一般着眼于对前后七子的尊奉,以及自觉疏离公安派和竟陵派两个方面,但这种评价其实比较表面化。谢肇淛诗学理论的最大特色是鲜明的地域特征。

    2010年01期 v.31;No.11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林语堂的文化乡愁与文化认同

    李路丽;

    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传记、随笔,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把文化乡愁具体落实在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上,使之成为文化使者,更有了文化"根"的意识。林语堂认为中国古代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向往天国的神学理论为补充的思想结构,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需要,也代表着中国文化。

    2010年01期 v.31;No.117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主编寄语

经济学

  • 私有林发展制度选择的理论思考

    陈念东;张春霞;

    大力发展私有林,努力提高林农林业经营意愿,不但有利于林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利于增加林农收入,加快林农脱贫致富的步伐,这是缓解林区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对于推进林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和林产品的需求,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私有林发展存在产权残缺、税费不规范、融资体制不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制度障碍。完善受限产权、生态效益内部化、国家经济人目标实现及私有林公共品提供要求对私有林进行补贴,是当前进一步发展私有林的有效制度安排。

    2010年01期 v.31;No.117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 对小股东利益保护的监督和救济机制——兼论《公司法》相关条款的规定

    李宁;

    随着小股东利益受侵害现象的频频发生,保护小股东利益已成为各国公司法的中心课题。我国现行《公司法》也对此做出了相关的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事前防范机制和事后救济机制,前者具体体现为公司架构内的监督机制,后者主要体现为股东救济权利。但《公司法》在相关规定上存在诸多缺失,使其在维护小股东利益方面的功能难以充分实现。应对《公司法》进行修改,完善我国小股东利益保护制度,以期更好地实现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2010年01期 v.31;No.117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第三次收入分配的基础和发展

    陈晓枫;

    第三次收入分配是一种个人收入的转移,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第三次收入分配作为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重要补充,具有社会资源重新配置以及转移支付的功能,对于实现我国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以及和谐社会构建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第三次收入分配的道德、经济、心理、制度等基础,应针对我国第三次分配存在的诸多问题,多途径地推动第三次收入分配的发展。

    2010年01期 v.31;No.117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哲学·政治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体现其整体性

    胡靖宣;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理论之间存在着清晰的、内在的逻辑联系。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剖析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清晰地展现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的逻辑性,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2010年01期 v.31;No.117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王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可以总结出社会形态与社会阶段理论,社会本质与社会矛盾理论,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理论三个方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2010年01期 v.31;No.11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点

    陈凤;

    注重人文关怀是党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点,也为当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并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实现。

    2010年01期 v.31;No.117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林蓉;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一要义,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刻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决执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一要义,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深刻体现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努力推进自身建设。

    2010年01期 v.31;No.117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社会学

  • 全球多元文化发展中的文化自觉

    胡一;

    全球化不是单极化,西方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出现的消磨民族文化差异的趋势应引起充分的警觉。通过论述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阐述文化自觉在全球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东西方只有通过在各自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才能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21世纪的人类才能和谐共处。

    2010年01期 v.31;No.117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和谐人格的塑造

    郑凤;

    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核心、最根本的力量,塑造和谐人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拥有和谐人格,人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得以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有可能。当前我国社会人格现状的弊端及其危害,要求对民众的人格加以整合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它引领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是塑造和谐人格的根本指针。我们应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众人格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塑造和谐人格。

    2010年01期 v.31;No.117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推进并完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思考

    黄丽惠;

    做好青少年工作,特别是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工作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通过对福州市青少年事务社工运作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推进并完善福州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对策思考,力图通过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立,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为区域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2010年01期 v.31;No.117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我国老龄产业的人口学分析

    陈颐;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然而,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经济内需的拉动,老龄人口及其性别结构特征必然会给消费市场带来巨大的潜力,从而对老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也带来一定的机遇。

    2010年01期 v.31;No.117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福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与对策

    宋保庆;林筱文;

    依据福建省人口普查和近年人口抽样调查等资料,运用现代人口统计学和人口社会学的有关分析方法,分析得出导致福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及非自然因素两大类,并提出增加农民收入、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六条政策建议,力求为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2010年01期 v.31;No.117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文学

  • 论老子的“自然”

    袁艾;

    "自然"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其内涵丰富。从词义角度看,自然不但可以解释为"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还应理解为"任其如此"。从哲学角度上看,自然则包含"自然与道","自然与万物"和"自然与政"三个层次。同时,在《老子》中,自然跟无为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当然,无为并不是说是无所作为,而是统治者所采用的一种统治方式和策略,也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所要达到的社会状态便是"百姓皆谓‘我自然’"。而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以辅万物之自然"。

    2010年01期 v.31;No.117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刘勰《原道》之“道”探微

    李铁荣;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人类之文(《周易》之文)→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周易》之"道"→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2010年01期 v.31;No.117 78-8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叙事的突围与界限——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文本理论解读

    陈开晟;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消解了作者中心与文本中心,打破了虚构域与现实域的界限,将处于历时状态的行动素置于共时层面,最终颠覆了现代小说的成规。这一叙事实践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的解构策略之间构成了某种互文关系,而读者却也不难从中发现诸多不可被消解的踪迹与界限。卡尔维诺正是在突围与界限的张力中拓展了小说这一文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叙事潜能。

    2010年01期 v.31;No.117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岛》的生态批评解读

    余欣;

    生态批评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潮流。英国小说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小说《岛》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作者通过细致描写不同的人面对致命疾病的不同态度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的追求。

    2010年01期 v.31;No.117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文学狂欢化下的《宠儿》

    许晓萍;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本论文尝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该小说中的活动场景、写作方式的文学狂欢化特征。

    2010年01期 v.31;No.117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旅游学

  • 新时期闽台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探讨

    陈健平;

    闽台传统的五缘关系是闽台旅游合作的最大优势,两岸"三通"基本实现后,闽台之间的人员交流与经贸交往日益增长,闽台旅游合作一定要抓住两岸和平稳定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国家支持海西建设的战略机遇,合力打造海峡旅游产品。通过紧密把握闽台旅游合作的优势,构建科学有效的合作发展模式将闽台旅游合作引向深入,实现闽台旅游产业深度对接,以期促进海西加快建设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和亚太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010年01期 v.31;No.117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CVF模型在五星级饭店企业文化测量与应用

    宗圆圆;

    关于旅游企业文化研究层出不穷,绝大部分是停留于经验式的描述,而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定量调查和科学的轮廓勾勒。借用基于CVF理论的组织文化评估工具(OCAI)对五星级饭店企业文化进行测度,初步得出五星级饭店的主导文化类型和不同饭店的个体文化差异,结合访谈分析其文化类型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便进一步使企业文化与经营环境相互适应,最终达到预测企业文化变革的目的。

    2010年01期 v.31;No.117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论行业发展需求与旅游管理学科建设

    吴金林;李丹;

    要搞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本科教育规律,按旅游行业发展需要培养旅游管理专门人才。为此,要调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特取胜进行专业定位是策略,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实行开放式办学是手段,推行教育改革是切入点。

    2010年01期 v.31;No.117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教育学

  • 教育管理研究方法探微

    邱心玫;

    教育管理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界定不明、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运用单一、本土化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缺乏等问题。对此,我们应加强对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梳理,通过对三维魔球研究法以达到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综合。

    2010年01期 v.31;No.117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廉洁教育

    陈秋华;

    高校教师廉洁从教不仅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分析高校教师廉洁从教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健全机制、加强学习、健全学术评价体系、整合资源,拓展渠道等四个主要方面加强廉洁从教教育,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

    2010年01期 v.31;No.117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宿舍人际关系

    陈小诗;

    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同时也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背景、性格和认知的差异。针对其不同特点,以积极应对方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和谐,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改善,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2010年01期 v.31;No.117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编辑学

  • 回归新闻本位 凸显人文精神──评中央电视台新一轮的新闻栏目改版

    陈晓云;

    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的新闻栏目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与改进。从外在包装到实际内容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新的面貌来自于全新的理念,体现了央视尊重新闻规律、回归新闻本位、凸显人文精神的大台风范。从中我们可以获取诸多有益的启示,以便使新闻传播更加人本化,进一步增强其特有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010年01期 v.31;No.117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艰辛之旅:学术期刊的特色求索——以我国地方高校学报为切入点

    武文茹;

    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提出"专、大、特、强"的办刊目标,其中的"特"无疑是地方高校学报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首选。实践表明,特色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必然之路,地方高校学报在办刊过程中追求特色发展的行为已经完全演变成特色化行为,这种特色化既是方法也是目的,而且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在特色化道路上,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如选题项目单一;选题的区域性存在着稿源短缺与泛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学术为本,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远景。

    2010年01期 v.31;No.117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出路

    金甦;

    在遵循"内容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着又一次新媒体的挑战。为了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依托已有的平台,实现出版的集团化;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色,制定出版策略;争取同步甚至提前出版,改善出版效果;加强互动,实现品牌资源增值,达到共赢;坚持公益精神,适当兼顾盈利等措施来实现自身适应时代的发展。

    2010年01期 v.31;No.117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

    唐诚焜;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版业也逐渐从传统的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方向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需借鉴和研究传统出版产业集群的成功案例,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探寻发展目标,解决存在问题,制定发展策略,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方面都有所突破。

    2010年01期 v.31;No.117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