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福州瓠社词人“赋比兴”抒情方式探析

    杨祖望;

    瓠社是晚清光绪年间6位福州词人组织的词社,共计有330首词作传世。这6位词人的词作使用灵活多样的抒情方式,既有“赋”的直接抒情,也有“比兴”的曲折表达。在以比兴寄托手法书写的作品中,多数是“有寄托”之词,能够以雅化、诗化的面貌来传达文本的双重内涵;亦有少数达到了“无寄托”的境界,通过营造文本意义的多义性、开放性,带来“见仁见智”的阐释空间和“可解不可解”的美感体验。瓠社词人凭借蕴蓄在文本中的真挚情感和对抒情方式的精巧运用,足可成为晚清闽词史上不应遗漏的一环。

    2024年01期 v.45;No.20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杜甫对林寿图诗歌创作的影响

    马誉萌;李寅生;

    林寿图是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少陵原杜甫祠堂重修的出资人。在林寿图学诗的过程中,杜甫一直是他诗歌中重要的取法对象,又由于他与杜甫拥有相似的经历,使之与杜甫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杜甫对林寿图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与主题、语词和艺术手法三方面,林寿图还会在诗歌中直接使用杜甫的相关典故,以表达对杜甫的追思。

    2024年01期 v.45;No.201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价值旨趣、实践机制与时代启示

    高诗雨;储著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境界,是一条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大道。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守正创新、独立自主和自信自立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实践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相统一,“两个大局”和掌握历史主动相统一,历史、现在、未来相统一,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相统一,中国特色与共同特征相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启示。

    2024年01期 v.45;No.201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元宇宙中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应对

    原野;孙洲;

    元宇宙本身特有的去中心化与高度的虚实交互属性给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异化个体价值、弱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颠覆哲学世界观等风险。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掌握元宇宙话语权、打造中国特色元宇宙体系,精准布局元宇宙生态圈、把控需求侧与供给侧动态平衡,对于我国化解可能存在的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落稳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1期 v.45;No.201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观的情感意蕴

    林安琪;

    现代化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实践指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出对人民群众诚挚敬意的情感归属、对马克思主义笃定信仰的情感追求、对民主政治建设忠诚担当的情感动力、对历史存在持久自信的情感支持、对生态环境深切敬畏的情感精义和对世界前途命运真诚关切的情感风骨,深刻昭示了情感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共鸣。

    2024年01期 v.45;No.201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文学

  • 困境书写与情感关切——论中国“孤儿寡母”文学形象的叙事策略

    尚学摈;

    “孤儿寡母”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形象,它跨越时代,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之中,却并未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围绕不同的表现主题,“孤儿寡母”形象的塑造具有多种叙事策略:通过弱势群体的苦难与毁灭来鞭笞时局,隐喻文化症候;以父性缺失为中心,关注非完整家庭的畸形情感依附问题;以生育意义的确证为切入点,探讨女性自身价值与母性的内在冲突;以多代人的“代沟”分歧为表象,映射出家庭纷争背后的时代矛盾。“孤儿寡母”文学形象具有得天独厚的悲剧美感,缕析其构建策略,对观照底层群众的生存困境与情感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24年01期 v.45;No.201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先锋的突围——论麦家《人生海海》的叙事策略

    王桂荣;刘佳慧;

    《人生海海》是麦家蛰伏多年的又一部长篇力作,相比于以往的“特情”题材小说,麦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童年与故乡幽微深处的记忆,围绕“上校”身上的谜团,以限知视角和“纯文学”叙事语言进行着“英雄传奇”的突围式写作。麦家让平凡小人物和传奇大英雄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着人心与人性的交锋,于乡村叙事之中展现传奇之处,又以人性之本超越经典传奇。这部作品彰显了麦家独到的叙事能力,体现了麦家从类型化的桎梏转向“纯文学”叙事的努力,同时也传达出其对“人生海海”生命哲学的体悟。

    2024年01期 v.45;No.201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论老舍《猫城记》中的反进化论书写

    程颖;

    《猫城记》作为老舍借猫国来讽喻现实的一部寓言体小说,文本内外充斥着丰富的反进化论思想。这种反进化论的书写模式表现为由人到兽的生物等级退化、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革命与代际的循环。通过书中反进化论的叙述,透视出老舍对进化论宣扬的“过激”和“断裂”倾向的理性辨析,以及对民族生存的道路探寻。

    2024年01期 v.45;No.201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论华文大河小说《侨歌》三部曲中吴阿贵形象

    向忆秋;吕思莹;

    华文大河小说《侨歌》三部曲是印尼华文作家黄东平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华侨史诗”。《侨歌》三部曲呈现了吴阿贵从闽南“新客”、商店伙计到矿山矿工的身份及行为、心态的动态变化,刻画吴阿贵的精神成长史成为《侨歌》三部曲的重要亮点。吴阿贵个人的生命史浓缩了整个近现代中国底层民众跨国移民、挣扎求生、艰苦奋斗的离散体验,其精神成长史体现出闽南文化的精神印记;吴阿贵突破个人狭隘身份意识向一种集体“大我”身份意识的转化,也反映了在文化混杂的东南亚土地上,一种跨越种族隔阂的阶级力量的萌芽与茁壮成长。

    2024年01期 v.45;No.201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历史学

  • 具体典章与改制精神——论康有为“今古学”说之立意

    贝承熙;

    康有为对“今古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其思想关怀的转变而产生了极为不同的内涵。写作《教学通义》时期的康有为并未转向今文学派,他虽说接受了廖平“一变”时期的“今古学”观念,但因其将“今古学”视作两种礼制体系,故仅将“今古学”作为可以参考的历史材料。至“二变”时期,廖平宣扬今文学的改制大义,方才令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将“今古学”提升为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但廖平旨在存真,康有为旨在去伪;廖平意求孔子所改具体制度,康有为意求经典背后的改制精神,实截然对立。至于后期,康有为更将“今古学”理解为极为泛化的思想正统性问题,虽借“今文学”之名,实已不切实关注任何具体的今文经文本。

    2024年01期 v.45;No.201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清以降武夷山脉人虎关系

    臧婕;

    清以降,武夷山脉虎患频发,危害性极大,涉及范围广。从时间上看,清初、晚清时期武夷山区的虎患发生频次较高;从地域上看,武夷山东侧虎患较西侧更甚,尤以建宁县、南平县、长汀县等县受灾严重。究其原因,除了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之外,还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近代厦门、福州开埠通商,闽赣等省木业、纸业快速发展,加剧了对山林的破坏,虎患发生频次增加。人虎关系折射出当地笃信虎神的地域文化,以及虎信仰背后独特的“孝”文化。

    2024年01期 v.45;No.201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理·原著·问题”教学模式探索

    周丽芳;

    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与“源”,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必须追本溯源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理·原著·问题”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可以从“原理”“原著”“问题”3个环节融入与结合,即深耕教材、精选原著、师生研读。其中,关键一环在教师,要注重对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基础一环在选材,建立理论资源数据库来精选原著,深挖理论富矿;落实一环在学生,通过教学考核模式,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丰富外在激励手段。

    2024年01期 v.45;No.201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任务链+研学支架”教学模式的建构——新工科视角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教学改革

    江振蓝;秦艳芳;林木生;陈思明;

    目前,传统教学在内容的系统性、认知活动高阶性、价值引领实效性、促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为此,“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基于新工科教学理念,以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情境重构课程体系,开启“任务链+研学支架”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遥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遥感技术服务社会需求为育人路径。新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应用与研学互动、研学与研教并举、育人与育才同构的效果,对同类型新工科课程具有借鉴意义。

    2024年01期 v.45;No.201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 “师生共同体”案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索——以“城市详细规划”课为例

    张桂玲;

    “师生共同体”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互动为手段、实践为载体的“双主体”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对产教融合具有推动作用。本课程通过对相关教学实践的研判,聚焦产教融合,采用案例教学,着重从师生同选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案例、师生同讲形成“自主探究”的课程学习、师生同评创建“深度参与”的教学情景3个方面进行“师生共同体”案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索,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高阶知识的学习,从而实现与产业发展需求、岗位能力需求、职业技能需求的对接。

    2024年01期 v.45;No.201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 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闽江学院为例

    林庆英;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外语核心通识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对构筑育人大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颇有成效,但亟待进一步提升。为了切实提高“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闽江学院1 13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研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接受度现状。结果表明,城市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农村学生;女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上对英语课程思政的接受情况要显著优于男生;文科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表现整体上优于理工科生。因此,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对表现欠佳的农村学生、男生和理工生群体应给予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关注和指导,从而提高育人效果。

    2024年01期 v.45;No.201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劳动教育融入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

    曾诚;郭培才;

    劳动教育融入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有助于重塑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亦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举措和回应经济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劳动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目标上,注重劳动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等的多维整体提升,亦强调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融会贯通;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具备多元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特征。这些新的内涵和特征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创设了目标导向,提供了教育资源,构筑了育人原则。高校应以劳动新形态引领办学方向,系统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以劳动精神渲染大学精神底色。

    2024年01期 v.45;No.20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