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程顺则与福州渊源考

    高薇;

    程顺则是琉球著名华裔儒学家,为琉球儒学教育、汉文学传播奉献终生。他一生共计5次到过福州,特别是在盛年时曾前后7年在福州学习,与福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福州期间,程顺则多次从福州翻刻、购买书籍并携回琉球,有《六谕衍义》《皇清诗选》等,对日后琉球儒学和汉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其著作与福州颇有渊源,诗集《雪堂燕游草》收录了他往返于北京与福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文,刊行后广受赞誉,促进了汉诗在琉球的传播;他编撰的航海图书《指南广义》,成为彼时往返中琉间航路的必备指南。程顺则的实践活动也与福州关系密切,他在琉球建立明伦堂以实施儒学教育,在福州柔远驿内修建土地祠与崇报祠,在久米村建天妃宫等,都是中琉友好往来的见证。探究程顺则与福州的渊源,有助于理清清代中琉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琉文化交流的理解与认识。

    2022年03期 v.43;No.19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 陈天尺小说的创作特点及时代价值探析

    李兰兰;王汉民;

    陈天尺是清末民初福建著名文人,有自著小说九部,译著小说一部。他的小说真实反映了清末民初多元复杂、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他年少游学英国,青年回国从政,中年弃政行医,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小说视野开阔,内涵丰富;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背景,使他的小说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小说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揄扬和对现代价值的融入,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结合、保守与开放交融的时代思想特质。陈天尺的小说在同时代作家作品中具有鲜明的特性,既表现了艰难的人生困境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又塑造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呈现了国家的商业发展状况。

    2022年03期 v.43;No.191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心理学

  • 受资助大学生感恩现状与建议——以福州市6所本科高校为例

    陈芳;章亮;莫凡;

    为了解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福州市6所本科高校322名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水平。结果表明: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水平整体较高,其中,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理科、工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学生;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户籍和资助因素对感恩水平无显著影响。高校应针对当前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情况,通过构建感恩教育共同体、全程丰富感恩教育方式、全方位开发资助育人阵地等举措来完善感恩教育机制。

    2022年03期 v.43;No.191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注意风格量表修订版的信效度分析——以福建高校大学生为例

    颜培玲;陈坚;

    修订Calstera等人编制的注意风格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3所高校大学生共计671人作为被试,运用SPSS20.0及Mplus Editor 7.0进行量表的信效度分析;采用周扬等人修订的认知失败量表进行效标关联效度的检验,及采用专家效度对量表进行内容效度检验。结果显示:修订版量表含内部控制导向和外部控制导向两个维度,共11个条目;模型拟合良好(X~2/df=2.091, GFI=0.912,TLI=0.888,RMSEA=0.043);两维度得分均与认知失败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87~0.567);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果令人满意,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735、0.770和0.770。因此,ASQ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适用于评估国内大学生的注意风格。

    2022年03期 v.43;No.191 24-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乡村振兴研究专栏

  • 运用辩证思维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以闽东苏区富溪村为例

    韦志钢;吴雨星;

    运用辩证思维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更加科学、系统地规划与建设。因地制宜、辩证施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集中体现。课题组在对福建省50个乡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闽东苏区富溪村作为示范样本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当前乡村振兴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乡村特色有待挖掘、发展系统性有待加强、内生动力有待提升等不足,必须进一步统筹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内因与外因,实现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

    2022年03期 v.43;No.191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 乡村振兴背景下企业嵌入式治理行为与逻辑——基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多案例研究

    林立;张希;姚东;

    企业是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嵌入性治理理论,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3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参与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嵌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治理行为的表现形态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嵌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治理内容包括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丰富运动休闲文化和推广健康生活,助力民众运动休闲,多元推动乡村振兴。企业嵌入小镇治理的逻辑具体表现为:利益嵌入是企业参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治理的内在驱动力;认知嵌入是影响企业参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链布局的有效助推力;制度压力是企业嵌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治理的约束力。企业嵌入性治理的路径包括技术嵌入、关系嵌入、组织嵌入与制度嵌入。

    2022年03期 v.43;No.191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语言学

  • 批评话语视角下《纽约时报》对中意两国抗疫行动报道的分析

    司显柱;薛英英;

    借助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式,从批评话语的角度出发,对《纽约时报》对中意两国“封城”抗疫的行动报道进行分析,通过词语层描述、句段层解释及篇章层阐释对该媒体的用词及语篇进行互文性分析。结果显示,《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相关事件时多带有偏见,对于别国与中国持双重评价标准,公然违反新闻公正原则。读者应以批判的态度,深入思考其传播背后的意识形态。

    2022年03期 v.43;No.191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 多模态话语的认知符号学理路——以人民币为例

    李俊义;苏炎奎;

    当前的多模态研究主要集中于静态的理论视角描述,而对于多模态意义阐释的动态认知考察甚少。从认知理论出发,结合社会符号学,构建多模态认知符号学分析框架,探讨视觉图像的符号意义与潜在认知的关系。以人民币为案例阐释认知符号学之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可适性。研究发现,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符号学视角与认知语言学视角并轨构建的认知符号学可以为多模态的动态意义建构和阐释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视角。

    2022年03期 v.43;No.191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文学

  • 《文心雕龙·风骨》篇理路结构新探

    李铁荣;

    《文心雕龙·风骨》篇的相关研究在结构与内容、论据与论证方面存在问题。从文本出发,结合风骨的生成过程与发展脉络、动力机制与表现差异,对《风骨》篇进行分析。在结构上,文本以内外式大结构为主体,串联起递进、并列、因果等结构方式,呈现为纵横交错的复杂模式。在内容上,“气”是“风骨”力量的产生、融合与发展的核心概念或范畴。极致的“风骨”是指在写作活动中,作者将自己旺盛充沛的生命之气既灌注于感物而生之“情(志)”,又聚敛于神色辉耀之“(言)辞”,使得充实饱满的“情(志)”与刚劲健壮的“(言)辞”相融无间地趋向于求真、向善与臻美之境,呈现为一种具有正向生命特征的、富有崇高美学理想的艺术品格。

    2022年03期 v.43;No.191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 论《风雪人间》的叙事修辞

    雷莹;

    丁玲的《风雪人间》是一部自传性回忆录。丁玲借助叙事修辞的方法书写历史,呈现自己对历史的深入认知。其叙事修辞艺术主要体现在:用反讽修辞建构轻盈冷静的叙述语调,再现人生经历;引入童话元素,与自己的心路历程构成隐喻关系,形成诗性的情感叙事模式;大量使用对比修辞手法,叠合与重构叙事时空,用更加温暖的方式重现历史,同时建构理想世界。

    2022年03期 v.43;No.191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2K]

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 “南泥湾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张鑫宇;

    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劳动创造中孕育了“南泥湾精神”,其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对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生动诠释,与党在新时代对青年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重视传承“南泥湾精神”,发挥“南泥湾精神”在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融情”“导向”和“赋能”价值,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有效的精神引领。基于此,通过创设体验劳动,引导集体劳动以及创新劳动课程等路径加以教育,对培育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22年03期 v.43;No.191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 闽南文化融入闽南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林小芸;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促进世界闽南人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弘扬闽南文化,探索将其融入高校德育工作路径,对于立德树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交融、民心相通、融合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2022年03期 v.43;No.191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6K]
  •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协同创新机制

    张鹤;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对标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有效结合高校思政工作实际,对目前存在的“内容说服力不够、教师感召力不强、学生获得感不高、话语感染力不深、协同创新力不足”五方面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鲜活教学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实践平台、改善教学方法、建立联动机制”的解决思路,聚焦落实“政治引领、制度设计、阵地建设、评价激励”的基本要领,主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形成“全校思政课一盘棋”的总格局,一体化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机制。

    2022年03期 v.43;No.191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提升策略探索

    陈精珠;

    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的关键一环,更能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是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各项规章制度落地生根的重要突破口。解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所面临的问题,既要关注执行主体在认识和能力上的差距,以及制度顶层设计上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也要关注部分制度执行中面临的阻滞、递减和异化等现实困境。在总结其问题成因基础上,通过强化执行者的制度意识和制度执行能力,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本身的可执行性,以及优化制度执行的效能,来实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执行力的整体提升。

    2022年03期 v.43;No.191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0K]

艺术学

  • 为农民塑像 为灵魂写真——忻东旺油画艺术评析

    陈敏思;

    著名油画艺术家忻东旺在其短暂的人生中,创作了一大批农民形象的油画作品,再现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景象,触动了国人的精神灵魂,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作品被誉为“时代的肖像”。他以强烈的“风格自觉”,从中国传统艺术中获得珍贵的“基因”,探索意象造型、心相刻画和追求精神真实的油画语言路径,创造出“相由心生”“表情比例”等艺术理念,在中国百年油画史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不可忽视的“标志典范”。在他的生前死后,美术界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讨和解读,丰富了中国油画艺术史论。

    2022年03期 v.43;No.191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8K]
  • 木雕艺术在“仙作”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郑庆伟;

    中国木雕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其形态、意蕴和形象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广为中国人民所喜爱和接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仙作”家具作为小木雕刻的红木家具流派之一,具有型制传承有序、榫卯构造精湛、雕刻装饰之美等鲜明的艺术特点。中国木雕与“仙作”家具在形式、工艺和产品属性上均有着明显的共同性和关联性,使得将中国木雕艺术创新应用于“仙作”家具设计成为可能,为现代“仙作”家具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实路径与方法,且有助于“仙作”家具产业摆脱困境和创新发展,走出一条符合莆田木雕民俗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022年03期 v.43;No.191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