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文献之邦 人间乐国——从张以宁四则诗序看元末泉州社会风貌

    陈丽华;

    张以宁约于元至正七年(1347)或八年(1348)游历泉州。其间,他广交当地名流,参与桐华诗社活动,为诗社遴选诗文结集《桐华新稿》并为之序。此外还分别为孙彦方的《草堂诗集》、赵希直的《赵希直诗集》和蒲仲昭的《蒲仲昭诗》作序。虽然这四种诗集皆早已佚失,但其序均存于《翠屏集》中,成为研究元代泉州社会以及孙、赵、蒲三大家族史的珍贵史料。《桐华新稿序》折射出元代泉州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社会风貌,《草堂诗集序》记录了孙胜夫祖孙三代的信息,《赵希直诗集序》反映了赵氏族人在入元后为生存而选择低调处世的人生哲学,《蒲仲昭诗序》则刻画了一位潜心研学唐诗的阿拉伯后裔诗人形象。

    2019年06期 v.40;No.17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试论村落仪式生活的内在机理——以闽南善化村为例

    郭汉城;

    民间信仰是村落社会的基因,仪式是对传统的复活,是对村民生活路径的规制,是社区生活延续的保证。在善化村,房屋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信仰空间。其正厅神龛赋予房屋神圣的维度,界定了村民承祧成祖的人生主题。红白喜事代表着行动单位的更替,是新旧家庭交接的公共叙事。祭祖活动则是同宗共祖的家庭联合体的宣示,是社会网络的定期保养。在仪式生活中,家庭再生产的重要性被凸显,结婚和建房成为人生意义的标的物。人们的生命被嵌入到祖先的链条中,宗族社会实现再生产,安土重迁的社会风气被缔造。

    2019年06期 v.40;No.176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明代闽东地区预备仓的分布及成因探析

    陈巧芳;

    防灾、备灾和救灾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在明代,应中央要求,闽东各州县在辖区建造预备仓以赈济灾民。各地预备仓在建造的时间、数量等问题上有所差异,这与闽东各地粮食生产、人口、灾害的发生等因素相关。明代闽东地区预备仓的修建原因在于该地区粮食缺口较大,其选址以便于供粮和管理为主。预备仓的储粮来源主要有官钱购粮、官粮划拨,富民捐纳和赃赎得粮三种。在一定程度上,预备仓为闽东地区抵御灾荒起到积极的作用。

    2019年06期 v.40;No.176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经济学

  • 基于集成论的区域经济“扩散-回波效应”分析

    邵李津;吴秋明;

    文章对"扩散-回波效应"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并提出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根据厦门与其接壤的周边城市(漳州市、龙海市、长泰县)近24年的GDP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增长极产生的扩散效应远小于回波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剪刀现象;最后,以厦门和漳州市为例,运用集成论对"扩散—回波效应"产生的原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解释,并利用集成力模型,从提高环境特征值、缩短心理距离以及增加城市质量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2019年06期 v.40;No.176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福建省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实证分析

    沈翠芝;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和加快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文章从资本形成、资本导向、产业整合及风险分配等方面梳理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并以福建省2010—2017年数据为参考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金融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与绿色信贷比的关联性最为明显,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与高耗能产业利息支出占比的灰色关联度最强;绿色信贷发放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比通过高耗能产业贷款限制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更显著。福建省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丰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提升绿色服务水平,建立绿色金融配套体系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2019年06期 v.40;No.176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福建省林业产业集聚与社会经济协调关系探析

    曹彦;何东进;魏建崇;付石琴;

    文章以福建省1999-2017年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熵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福建省林业产业集聚水平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林业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但近年来有减弱的趋势;林业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最高,是促进福建省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关键因素; 1999—2017年间,福建省林业产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呈整体稳步上升的趋势,从轻度失调发展阶段过渡到轻度协调发展阶段,复合系统的稳定性逐步提高,自2011年进入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以来,二者经历了"社会经济滞后—同步发展—林业产业滞后"的发展过程。

    2019年06期 v.40;No.176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基于主从博弈的单一电商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

    黄清娟;

    优化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供应链是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商与网络商店共同的目标。找出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物流供应链中影响利润收益的重要决策因素,有益于创建合理的利益分配。假设存在单一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商,则其在决策顺序上就存在先手的时间优势,有较高的话语权与主导权。而网络商店依靠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商的决策而采取行动,二者之间存在着主从博弈关系。研究表明,在单一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商的情况下,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商的利润具有优先权,其在物流成本支出上不受外界因素的限制,虽然能扩大并稳固自身的收益,但也失去了监控与制约。

    2019年06期 v.40;No.17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乡村振兴专题研究

  •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浙江省苍南县农村文化礼堂的考察

    尹婷;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浙江省苍南县在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在深入了解了它的发展历程、场所设置、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之后,充分认识到文化礼堂在传承传统习俗、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文化礼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注意发挥市场功能,加强基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继承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培养更多的年轻力量。

    2019年06期 v.40;No.176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福建地方高校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考及对策

    刘明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当前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决策。福建地方高校作为服务福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应通过提升高校自身站位、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良好乡风文明、培育乡村发展新业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等措施助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

    2019年06期 v.40;No.176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艺术学

  • 陈洪绶山水画装饰性的表现与成因

    陈晓珊;

    装饰性作为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特征之一,其渊源可追溯至史前。中国远古先民在彩陶工艺上就体现出绘画的装饰特征,开启了绘画装饰的先河。从商周青铜器、战国的漆器到秦汉画像石刻,再到山水画的萌芽,装饰性一直伴随着整个艺术史向前发展。陈洪绶作为17世纪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艺术大师,其山水画作品有着独特的装饰性表现。其山水画在线条、色彩、具体因素等方面所凸显的装饰性,是特定历史时代和前人绘画思想结合的产物。

    2019年06期 v.40;No.176 68-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 维米尔都市风景画的融合与嬗变

    江信桐;

    在17世纪荷兰经贸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荷兰地图出版业对荷兰风景画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衍生出以都市建筑和市民生活为母题的都市风景画。荷兰画派画家维米尔借鉴了这个时代的题材,以家乡代尔夫特的都市风景为母题创作了《代尔夫特的风景》和《小街》等举世闻名的绘画作品。维米尔的都市风景画风格既融合了荷兰画派、学院派及巴洛克艺术的构成形式和技法,又体现了画家个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2019年06期 v.40;No.17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品牌视觉识别中角色形象的拟人化设计表现

    周鑫;

    品牌角色形象是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中三大图形要素之一,是建立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品牌形象价值观传递方式的改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传播媒介的变革等,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角色形象设计形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模式化和单一化的设计状态向拟人化设计表现更新发展,凸显出品牌拟人化角色形象设计的创新需求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角色形象设计和拟人化理论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掌握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中角色形象拟人化设计特点以及具体设计途径,可以帮助品牌设计师更准确有效地进行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中角色形象设计,创造具有品牌特色的角色形象。

    2019年06期 v.40;No.176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

  • 新时代“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创新和价值

    李宝秀;

    新时代大学生"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注重发挥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伴随着新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普及,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面临巨大挑战,教师不得不由原来的主导地位退居到与学生平等地位。同时,大学生"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在提炼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说理、示范、感悟等方式,实现教师教有所成,学生学有所乐的教育目标。

    2019年06期 v.40;No.176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

    邹文通;何伟;刘仰浩;

    加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首先要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这是开展二者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在协同创新上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发挥高校党委领导职能、提升高校党支部的组织力以及树立优秀党员先进榜样等方面,积极探索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举措。

    2019年06期 v.40;No.17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编辑学

  • 基于加权秩和比法的期刊评价与发展路径探究——以康复医学类期刊为例

    易耀森;

    选择《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的10种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2种康复医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构建期刊的综合评价函数;基于因子分析结果采用加权秩和比法对康复医学类期刊进行排序、分档。研究结果发现,康复医学类期刊影响力主要与期刊影响力总量、影响力时效、影响力强度三个因子有关。康复医学类期刊要立足于办刊实际,因时制宜,协调好期刊发文数量、质量间的关系;优化选题,提高期刊影响力时效;坚持内容为王,从增强高度、挖掘深度、拓展广度三个层面入手,切实提升康复医学类期刊的综合影响力。

    2019年06期 v.40;No.176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初心和使命视域下综合性学报编辑素养的提升

    王圆圆;

    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综合性学报编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综合性学报质量的引擎驱动。学报编辑是学术成果的重要传播者,学术产品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强化初心和使命,夯实政治素养,同时提升业务素养,强化能力建设,着力提升质量把关能力、栏目策划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媒体融合能力、知识服务能力,更好地为行业谋发展、为文明谋传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树人。

    2019年06期 v.40;No.176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