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蔡伸与向子諲词作优劣论辩

    李璇;

    蔡伸有《友古居士词》一卷传世,存词175首,笔致清新,健雅恬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南渡词坛的重要作家。蔡伸与向子諲来往密切,故历来的评论者总喜欢将两人的作品对论,但却在两人孰优孰劣的问题上发生了辩争,主要有毛晋的拥向论,冯煦、胡薇元的拥蔡论和四库馆臣、汪东的折中论三种。在对这三种辩争进行评述并比较两人前后期创作异同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若就婉约柔媚的作品而言,蔡氏优于向氏,逼近温庭筠和韦庄,甚至可以直追柳永、周邦彦。而宋南渡之后,向子諲从囿于男欢女爱的狭小天地中跳了出来,或忧心国事,或隐逸清旷,词风慷慨悲愤或平淡自然,这是蔡氏后期作品所缺少的。

    2016年04期 v.37;No.15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金门许獬年谱

    陈炜;陈庆元;

    许獬(1570-1606),明代金门人,万历辛丑科会试第一,廷试二甲第一名,授编修。性耿介,以天下第一等人品自励。其制义痛快直截,天下士争慕效之。以思亲望云成病,假归,卒于乡,年仅三十七。其墓及墓道、牌坊为金门县重要文物。其文叙事条达,诗冲秀雄雅,著作有《四书阐旨合喙鸣》《许钟斗文集》《丛青轩集》《许子逊稿》等。

    2016年04期 v.37;No.156 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闽东廉士薛令之生平事迹考

    王强;

    薛令之是福建地方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开闽第一进士"的地位有着丰富的史料支撑。在唐玄宗时,薛令之因替太子一方仗义直言而惹怒了当朝皇帝,后辞官归隐,故而《新唐书》将其视为隐逸之士;而宋明之后,闽地诸多方志则多侧重于褒扬他的廉洁奉公,因而在史志记载中,其人格形象有着一个变化的过程。在闽南地方文献的记载中,薛令之及其家族还与厦门的早期开发有所关联。

    2016年04期 v.37;No.156 25-2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经济学

  • 福建省异地中短期养老产业发展探究

    徐皎;

    福建省具有发展异地养老产业的比较优势条件。发展低龄老人(又称"初老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异地中短期养老产业,可以通过吸引外地"初老人群"来本地作中短期停留,产生城市服务外部的养老相关消费,催生城市经济新的基本增长点,从而带动一系列与养老相关的产业迅速发展。

    2016年04期 v.37;No.156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福州大都市区产业跨区联动发展潜力差异分析

    符小洪;吴文英;景秀艳;

    福州大都市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产业跨区联动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实力。基于对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和产业跨区联动发展趋势的了解,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与调查资料,采用产业跨区联动发展模型对福州市大都市区内各区域间产业跨区联动发展的潜力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产业跨区联动发展潜力大小依次为环湄洲湾与闽江口区域之间、环三都澳与闽江口区域之间、环湄洲湾与环三都澳区域之间,区域联动发展强度与产业联动发展强度亦如此;环三都澳与闽江口区域及其与环湄洲湾区域的跨区联动发展潜力产业基本相似,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主导因素;福州大都市区内三大区域间产业跨区联动发展均以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联动发展潜力相对比较弱,联动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

    2016年04期 v.37;No.156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省域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投资回收期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邱寿丰;王库;

    为探索我国省域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简称"光伏系统")的投资回收期评价方法,基于"全额上网"模式,构建居民光伏系统的投资回收期评价模型,计算福建省各地居民安装光伏系统的投资回收期,并分析其对于系统主要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结果发现,福建省居民安装光伏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为11-15年;具有短回收期的区域位于闽南和沿海地区;资本折现率、当地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和初始投资是福建省各地居民光伏系统投资回收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可知,在目前福建省居民光伏发电仅有国家财政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全额上网"模式可带来的投资回收期仍偏长,对多数居民缺乏吸引力。

    2016年04期 v.37;No.156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顾客体验驱动下的企业品牌构建研究

    吴晓达;

    顾客体验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竞争利器。通过体验品牌,企业把品牌带入顾客的生活,为顾客提供服务,同时达到强化顾客情感体验,提高品牌忠诚度,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品牌影响力等目的。美好的品牌体验已成为企业进行品牌塑造、建立品牌忠诚度的重要战略方法和必然选择。

    2016年04期 v.37;No.156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语言学

  • “文化寻根”与“文化共生”——罗郁正汉诗英译思想研究

    何晓花;

    罗郁正的华人学者身份和文化离散经历,决定了其文化认知心理、文化认知模式和文化认知目标都与普通意义上的英美本土学者有所不同,也有别于中国国内学者,这些差异最终体现在了他的汉诗英译中。"文化寻根"和"文化共生"是其汉诗译品中体现出的两大译诗观。

    2016年04期 v.37;No.156 62-6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飞鸟集》译本对比赏析

    周心怡;

    泰戈尔的代表作《飞鸟集》以其简洁的文字、清丽的风格、深刻的哲理对读者产了深远的影响。将此诗集译为中文,不论是对国内的翻译界抑或是文学界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对其译本的对比研究也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莫大的价值。以闽籍翻译家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为依据,对比分析郑振铎与陆晋德的译本,讨论其在诗歌语言、结构及意象等方面的翻译正误以及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2016年04期 v.37;No.156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新建构主义视阈下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探析

    罗畅;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出现了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新建构主义理论,它结合当代高校教育的实际,提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新观点。与此同时,在美国兴起的翻转课堂与新建构主义理念不谋而合,一改传统的边讲边学的授课模式,把被动学习转换为课前的主动的自我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分享与探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翻转课堂的出现为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开辟了新的途径。

    2016年04期 v.37;No.156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高校思政课教改专题

  • 项目化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作

    蔡桂珍;

    在当前资讯极其发达的网络社会,如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包括一线教师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通过对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成果展示与考核、教学评估与总结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设计,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有益探索。

    2016年04期 v.37;No.156 83-8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问题探究教学法的运作

    陈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自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问题探究教学法突出问题导向,强调师生集体探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教学,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对其他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改革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016年04期 v.37;No.156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换位法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

    黄海林;

    通过"两回归"和"四个化",闽江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实现了集中化专题教学,在此基础上探索本校教师与教师换位、教师与学生换位、高校与社会换位以及高校之间换位的换位法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16年04期 v.37;No.156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问题探究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科学运作

    林春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和个体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能增强教学针对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故能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依赖于教学模式的科学运作与教师教学的成功转型。

    2016年04期 v.37;No.156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福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闽文化的融合

    李丽娟;

    将地域文化转化为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不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传承地方优秀文化。闽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嵌入课堂教学体系中,延伸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充实到实践教学环节中,贯穿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渗透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发挥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建设性作用。

    2016年04期 v.37;No.15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人才供需培养专题

  • 福建建设“海丝核心区”的人才供给问题研究

    吴晓园;陈志强;

    人才是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关键要素与重要资源,建设"海丝核心区"目标的实现,对福建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人才需求取向,以及人才供给方面具有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挖掘闽籍侨商资源、扩大民间人文交流、吸纳台湾高端产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文化与科技双管齐下、搭建新型人才载体等策略手段,为福建制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与决策参考。

    2016年04期 v.37;No.156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以供需侧为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酒店管理专业

    吴金林;谢红彬;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于旅游学的传统教育,它既重视理论教育的学术性,又强调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性,更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从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现状看,酒店行业缺乏吸引力、社会对酒店业存在偏见、人才供给数量与结构不合理是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不适应行业要求是酒店管理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因此,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旅游市场和旅游高等教育两个规律、尊重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明确学生"学工"两重身份、开放校内外两个课堂、构建两栖多能型师资队伍、推行校内外两个导师制度、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推行两个证书教育,从而为酒店行业输送高素质管理人才。

    2016年04期 v.37;No.156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编辑学

  • 学术期刊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与《东南学术》的实践

    徐淑云;

    学术期刊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在推动中国新型智库建设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学术期刊既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更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中央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工具。大部分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术研究服务,但学术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不同,其服务对象亦有所区别。《东南学术》作为福建省社科联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长期以来组织专家学者对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进行研究,发挥了学术期刊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应有职责。

    2016年04期 v.37;No.156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论高校学报卷首语的作用及其撰写——以《闽江学院学报》为例

    范丽琴;

    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高校学报撰写卷首语有其适应时代的必要性。高校学报卷首语不仅能够突显学报的特色与价值,利用封页版面资源提高学报的学术内涵,为学报交流工作增添新方法,而且由于高校学报卷首语具有钩玄提要、导读精彩等优点,能够有效起到优秀作品推介的作用和体现文献检索的功能,从而大大提高学报的利用率。

    2016年04期 v.37;No.156 13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主编寄语

    趙麟斌;

    <正>闽地僻在东南一隅,开发得相对较晚,唐宋以后人文蔚起,创造出了优秀的历史文化,陈寿祺先生曾说:"此邦(闽地)开辟独后于他州,隋氏以前,殆同化外,自唐而长材秀民始齿上国,至宋而儒林道学迈迹鲁邹川岳,炳灵声烈,弥茂名臣硕辅伟绩,显于当时,鸿笔篇家,遗教垂于后世。"(陈寿祺《福建通志》)本刊特色栏目"闽文化研究"专栏以创造优秀历史文化的人物为研究对象,

    2016年04期 v.37;No.15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 会讯

    <正>2016年7月1日,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成立11周年座谈会暨2016年工作会议召开。我校副校长、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闽江学院学报》主编赵麟斌教授出席并讲话。市民俗所邀请嘉宾原福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现闽都文化研究会会长徐启源,与原福建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福州市文物局局长王华

    2016年04期 v.37;No.156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闽文化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正>《闽江学院学报》是一份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一贯秉持"倡百家争鸣,重理论创新,造大学气象,扬时代精神"的办刊宗旨,以"地方小特色,学术大视野"为精神指导,具有鲜明的学术品格和地域特色。经过数千年发展衍化,牢牢植根于八闽土壤的闽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和域外文化的碰撞,与一水之隔的台湾等地有着密切

    2016年04期 v.37;No.156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