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试论朱熹在八闽的山水诗

    胡迎建;

    朱熹性好游山水,在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过程中,领悟客观物体的理性,从而动情惬趣,涵泳其道学精神。朱熹在八闽的山水诗,以游芦峰、百丈山、云谷、武夷山等地为主,其写作手法异彩纷呈。

    2011年03期 v.32;No.12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徐熥的《绿玉斋记》与绿玉斋

    于莉莉;

    绿玉斋,万历十七年徐熥下第时与弟徐火勃所建,用以延客、藏书和读书之用。徐熥作《绿玉斋记》,记绿玉斋建造的由来、时间、环境、结构、功用及斋名"绿玉"的由来,抒发其"邱壑之怀",以为"即有轩冕"不与易。这篇短文疏于记功用,偏重于抒发情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小品美文。徐熥生前至过世之后的数十年间,绿玉斋一直是文人集社赋诗的场所;绿玉斋珍藏过许多图书,其中多有善本、秘本。绿玉斋的方位虽然大位可以确定,遗迹却已不可寻。

    2011年03期 v.32;No.12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梁遇春:来自三坊七巷的散文家、翻译家

    王国栋;

    梁遇春的生平史迹、家世婚恋以及悲情哀感,一向不为外界所知,至今成谜,易误读错解。《梁遇春传》在遇春名字的诠释中,推定其生于1906年立春日;继而考证其出生地,系福州三坊七巷,并在此接受闽都文化培育。对前辈著译的启蒙,恩师的厚爱,都有考订;对梁遇春表兄妹近亲成婚的悲剧,作了举证解密;发妻沉海自尽之痛,是其一生摆脱不了的宿命。尤其是传主的信件,自曝许多隐情秘事,可以解惑释疑。综观全传可知,梁遇春承载着本土闽都文化、北大京都和中华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相溶合,成长为散文家、翻译家,是值得"闽文化研究"的典型课题。

    2011年03期 v.32;No.125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 林纾与三坊七巷文化名人的交往

    游友基;

    林纾与严复、陈宝琛、陈衍、郑孝胥(前期)、"三李"、沈瑜庆等三坊七巷文化名人诗文酬唱,交往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11年03期 v.32;No.125 21-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领导科学研究

  • 主持人的话

    赵麟斌;

    <正>"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同志这段富有哲理的教诲形象生动地阐释了领导工作是人类一种特别重要又具有特殊性规律的实践活动,只有形成科学的领导方法,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才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领导方法不但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而且居于领导活动的指导层面,对领导活动的成败得失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1年03期 v.32;No.125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理论的变革观及其内涵

    陈一收;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领导理论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具有丰富深刻的变革观点及内涵。中国历代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做变革的先锋和向导,实现自身变革并领导变革,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变革领导理论的观点,并对新时期领导实践提出了领导观念和心态、领导方式方法、领导素质、领导体制、领导关系等方面的变革要求。

    2011年03期 v.32;No.125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浅谈系统领导方法在现代领导活动中的运用

    李长根;

    在社会发展趋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现代社会,领导活动日益体现为一个繁冗复杂的有机动态的大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明确系统领导方法的内涵和原则,从整体上把握领导活动的系统规律性,掌握系统领导方法的正确实施路径,是广大领导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2011年03期 v.32;No.125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辩证视野下的领导用人艺术

    陈艺斌;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正确的识人、用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掌握科学的领导用人艺术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即辩证思维。依据矛盾的规律,从全面、发展、辩证的视角透析领导识才、选才、用才、容才、惜才过程中的八对关系,以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选好人、用好人、用活人,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1年03期 v.32;No.125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文学

  • 清诗丛考——以全祖望、袁枚、黄遵宪等为中心

    朱则杰;

    今人整理的《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在标点方面存在个别疏忽。袁枚《随园诗话》论及王士祯,误将陈维崧诗当作宋琬诗。黄遵宪"吟到中华以外天"句,在清代其前曾有过不少直接和间接的出处。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察,或予以订正。

    2011年03期 v.32;No.125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论胡适散文的文学史地位

    王嵩;

    或许出于独尊抒情的所谓"文学散文"观,胡适散文往往被摒之于"散文"之外,成为现代文学史、散文史上的失踪者。胡适散文在许多专家学者那里评价不高,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于议论拙于抒情,不合一般意义上散文以抒情为主的观念;二是语言以清楚明白著称,被视为流于浅近,缺乏含蓄幽远的韵致。在大散文的视野下,胡适散文应该在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占有重要地位。这样既合于悠久深厚的汉语散文传统,也符合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实际。而胡适散文清楚明白的语言和长于议论的特点,既是其自觉的追求,也是其散文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支重要流派的原因所在。

    2011年03期 v.32;No.125 42-4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霸王别姬》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叙事学比较

    周尚琴;吴德利;

    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展示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从中不难发现依恋与背叛的主题。陈凯歌以此为剧本拍摄的电影《霸王别姬》,又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视听感受。这两种异质文本在故事、叙述和文本三个层面上除了某些相同之处外,又分别保持了小说和电影的独有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貌和故事主题。但二者在带领读者和观众进入艺术世界的可能性和随之产生的感动却是殊途同归的。

    2011年03期 v.32;No.125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野性的呼唤》之生态批评观解读

    罗付灵;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在20世纪初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关注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同时,以当今的"生态批评观"理论来分析透视作者在该小说中对人性本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哲学思考与探索,从中感受到他所提倡的重返自然的生活,恢复和重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融洽之关系的种种设想,仍能起到现实的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2011年03期 v.32;No.125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20世纪早期司各特小说在中国的兴衰演变

    孙建忠;

    瓦尔特·司各特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历史小说在当时的欧洲影响深远。20世纪初,翻译家林纾用古文将他的名著《艾凡赫》介绍到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启示和推动的作用。本文将司各特小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坛的影响以新文化运动开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析他在中国的影响由盛及衰这一曲折过程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2011年03期 v.32;No.125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法学

  • 宋代民事调处息讼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李国田;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产生分歧与矛盾是难免的,这就必然出现纠纷与诉讼问题。宋代追求儒家的"无讼"理想,以客观公正、自愿平等为原则,调处的协约应有法律作为保障等加以解决。宋代政府积极妥善解决协调,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2011年03期 v.32;No.125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林森法治理念及实践

    林友华;

    林森早期从事革命活动时就注重运用法律维护人民权益,尤其是在领导福建学生会收回福建矿产等利权、在江西帮助被外国巡捕棍毙的乡民打赢官司的斗争中善用法律,成效明显。林森认为要从根本上维护民权,"当求之于法治"。他在担任参议院议长期间,主持《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制定,初步奠定中国近代法治基础。他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后,极力主张实行"民治的政治","法治的政治,而非人治的政治",强调"促成宪政,实现民主政治,为建国的首要目标";全国上下都要养成法治的习惯。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法治精神,对国家典章,躬先守法践履,安于"虚位元首"的法律定位,不争权,不逾矩,更不以权谋私,"足为国家法治,垂之典范。"

    2011年03期 v.32;No.125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法官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初探

    张晓冰;

    法官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不但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而且在整个法院系统内进行的深度思考也较为稀缺。目前,我国法官配置存在着法官职称泛化、法官地区分布失衡、法官工作效率失衡等现象,解决途径包括精编法官队伍,量化法官任务,对法官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让其在纵向和横向上流动起来,才可能达到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

    2011年03期 v.32;No.12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公共关系研究

  • 这也是一种尝试

    赵麟斌;

    <正>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公关活动,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对我国来说,仍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公共关系虽然历史年轻,但发展之势却甚为迅猛,并日益在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1年03期 v.32;No.125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布尔迪厄的资本及其转换视角下的公共关系

    洪长晖;

    公共关系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和解决的问题一直是学科体系建构关注的重点。不同的视角观照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以布尔迪厄的资本和资本转换概念切入,可以实现一种社会学角度的理论勾连,在此过程中即发现公共关系无论是其职能还是追求目标,都可以从资本的角度得到解释,因而也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观照点。

    2011年03期 v.32;No.125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试析公共关系理论演进的阶段和趋势

    吴贤军;

    自1923年现代公共关系理论产生,其八十多年的发展进程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线索和脉络,既表现为纵向学科和框架的丰富,也表现为横向学派由量到质的飞跃。尤其是最近十年里,随着中国本土公共关系活动状态的充实,使公关理论具备了中国化的可能性。我们厘清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目的,是从理论认识深化的趋势探究其未来走向。

    2011年03期 v.32;No.125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政府公关与企业公关的议题管理异同比较

    徐荣青;

    议题管理作为公共关系领域导入的重要概念,已经归入了公共关系理论的基本要件范畴,并被深入研究运用。从政府和企业这两大公共关系主体看,议题管理既具有广泛相似的含义和性质,也体现出各自独立的驱动体系。比较二者异同之处,也就是对公关话语建构进一步的思考和细分。

    2011年03期 v.32;No.125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语言学

  • 英语中动句中的NP移位

    林庆英;

    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英语中动词有着诸多争议,因此有必要换个视角对其进行作进一步的探讨。现以宋国明的研究为基础,尝试利用约束理论、题元准则和格理论等已有概念来解释中动句中的NP移位,并通过例子证明中动词带内外双主目的观点能在生成语法框架内得到很合理的解释。

    2011年03期 v.32;No.125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试论英语谚语的对称问题

    张雅卿;

    文章利用普罗泰戈拉提出的"针对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种相反又都讲得通的说法"这一西方修辞基本原则和策略,结合表与里、始与终、因与果以及遗传性等方面探讨分析英语谚语的对称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对英语谚语对称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接近英语语言使用者的视角,更深入地了解英语的语言和文化,从而使跨文化交流活动更加顺畅高效。

    2011年03期 v.32;No.125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二语熟练程度与双语句法表征

    严春容;

    在研究考察二语熟练程度与双语句法表征的关系中,借鉴国外句法启动的经典实验范式,设计针对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跨语言句法启动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汉英存在不平衡的启动效应:L1-L2的效应大于L2-L1,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效应大于低水平,且随着英语熟练程度的提高汉英双语句法表征融合度更高、共享的层面更显著。

    2011年03期 v.32;No.125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双学位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应竑颖;

    近几年来,双学位的教学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针对双学位学生的特点,文章介绍了在英语专业双学位口译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并重点分析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演讲技巧和记忆能力,以期对双学位的口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2011年03期 v.32;No.125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艺术研究

  • 中国画形态、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浅论

    黄忠云;

    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哲学精神,影响着中国画艺术形成了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似之似"的意象造型方法,构成了中国画形态的基本特征。它强调表现人的主体精神,对客观对象感知的主观性表现,中国画把这种主体精神称之为"意",即"写意"。中国画的写意特性没有必要转型和现代化,它同样能凭藉中国画自性,行不改形把握发展契机,显示其妙不可言的神形风韵与"意象"时空穿透力。

    2011年03期 v.32;No.125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闽北与皖南民居装饰符号的异同比较

    吴敏;

    闽北与皖南北民居的建筑样式与装饰风格,存在着相同性与异同性,主要是由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经济交往、人员来往造成的。闽北民居建筑样式受移民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建筑样式呈现多种风格,除受到赣东北、浙西南的民居影响外,受皖南民居建筑的影响最大。装饰符号决定着民居建筑风格,闽北与皖南民居的异同,在于对装饰图形语境的表达上,通过对两地间的石雕图形比较,从深层次挖掘两地民居的文化特点及民居建筑装饰的异同美。

    2011年03期 v.32;No.125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9K]
  • 东西方海洋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以明代漳州窑彩绘帆船图大瓷盘为例

    陈其富;

    当历史进入到大航海时代,福建漳州月港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港口。漳州窑瓷器对外贸易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漳州窑艺人在瓷盘上详细记录下内河及浅海沿岸的小船形象、中式海运大帆船的形象和西洋式大帆船的形象、以及漳州窑生产的克拉克(kraak)瓷风靡世界的史实,并辅以同一时代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阐述了东西方海洋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2011年03期 v.32;No.125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1K]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特色探索与实践——以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为例

    卓梅英;

    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有效途径。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教学和管理经验,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国际化人才,实现教育与国际的接轨。文章以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的合作办学实践为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特色方面进行探索。

    2011年03期 v.32;No.125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究

    叶锦文;

    高校党组织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推进工作组织系统化、教育内容科学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对象主体化、教育过程创新化、教育参与全员化、教育考核综合化、教育成果有形化,如上措施之"八化"并举,多方联动,最终落实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上。

    2011年03期 v.32;No.125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区域经济与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电大为例

    游璇;

    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证明福建省经济增长率和福建电大在籍生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作为区域成人高等教育主体的福建电大,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1年03期 v.32;No.125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主编寄语

    赵麟斌;

    <正>五月的福州,花团锦簇,绿荫满城。这里不仅将举办蜚声海内外每年一度的"5·18"招商盛会(迄今已有13年历史),而且是当下最为惬意的生活季节:不冷不热,暖风习习。

    2011年03期 v.32;No.125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