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时期福建的民族与文化

    杨东晨,杨建国

    文章考察了秦汉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融合情况 ,认为在秦朝和西汉前期 ,福建地区的主要民族是闽越人 ,其主要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经济 ,而偏远山区则仍为部落经济。经过汉王朝的多年努力 ,至东汉时期 ,闽越王国的大部分越人已经融入汉族。福建地区普遍建立了县级行政机构 ,经济、文化逐步走上了与中原开放交往的道路

    2001年06期 1-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宋代福建的民间诉讼

    许怀林

    本文立足于宋代民风普遍好讼的社会历史背景 ,重点分析了宋代福建地区的民间诉讼问题 ,指出由于社会生产的逐渐发展 ,宋代福建人地矛盾的也日趋急剧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统治腐朽、赋税苛重便成为宋代福建以争夺田产为主民间财产诉讼案件的主要原因

    2001年06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东方文学的影响

    何乃英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东方的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它对西亚、南亚、中亚、东南亚、东非和西非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01年06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红楼梦》“梦”之观念内涵解析

    练暑生

    本文主要采用文化分析方法 ,在前人充分考证的基础上 ,分析了《红楼梦》“梦”的观念内涵。作者自称“大旨谈情” ,并不表明作者试图对情理关系进行观念性的历史性反拨。“情”是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体系里 ,它是与“理”相对的概念。《红楼梦》所言之情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家国之情 ,另一是儿女之情 ,作家的创作本旨在于“说梦” ,因此所谓家国之梦、儿女情梦具体而言是一场“情梦”。

    2001年06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海明威与圣地亚哥

    王龑奋

    美国作家海明威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状况日趋不佳 ,而且他还得忍受写作生涯带来的孤寂以及对才华渐逝的恐惧。 195 2年海明威发表了《老人与海》 ,其间完满地塑造了一位孤独年老的英雄———圣地亚哥。这个形象的许多方面是海明威个人的真实写照 ,海明威借此表达了个人的见解 :从物质上讲每个人最终都是失败者 ,只有精神上的胜利才是可靠的 ,希望依然存在

    2001年06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邓小平新闻思想的主体原则

    陈晓云

    邓小平新闻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它精辟而全面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和深刻内涵 ,其主体原则对指导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1年06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坚持“三个代表”提高为人民服务质量

    陈国岱

    本文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 ,指出了当前在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三个代表”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质量作了一些初浅的探讨

    2001年06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试论德法兼治与加强师德建设

    阮鼎勋

    本文从“德”“法”的概念入手 ,论述了两者在治理社会中的不同作用与特点及其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 ,论证了德法兼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出从完善制度、评价体系 ;制造相应舆论氛围 ;领导率先垂范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的道德建设

    2001年06期 34-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高校思政工作要注重完整人教育

    叶善青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完整人教育对于思政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阐释了完整人教育的涵义 ,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思想障碍进行完整人教育的可行性渠道 ,以全新的思想方式说明了为二十一世纪培养成熟的“完整人”是文明史和时代给予的启示。

    2001年06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福州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后劲研究

    阮晓莺

    从新世纪的发展后劲来看 ,福州市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隐忧。为此 ,必须加大“科教兴市”的力度 ,办好高新科技园区 ,发挥民营科研部门的潜力 ,努力吸引、培养高素质人才 ,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2001年06期 40-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世纪初福州市发展旅游业探析

    陈郁青,潘丽萍

    本文在对福州市旅游资源概况及旅游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了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 ,并对新世纪的福州市如何抓住机遇 ,办好大旅游、培育大市场作出战略探讨

    2001年06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学与教的封闭性与开放性——从情境主义看学与教

    胡晓莺,连榕

    本文认为从情境主义的角度看传统教学 ,其主要问题是学与教操作体系的封闭性 ,即学校生活对社会生活 ,课堂情境对现场情境 ,个体学习对群体学习的事实性封闭。为使素质教育的理念成为成功的教学现实 ,应构建开放性的学与教的操作体系 ,即注重学与教的社会性、现场性和群体性

    2001年06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现状与借鉴

    李永燊

    文章介绍了笔者最近考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简况 ,提出了在重视教育并适时进行高教的体制改革、调整改造技术与继续教育、强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效应、注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方面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2001年06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儿童权利公约》及其在我国的实施

    陈伙平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儿童权利公约》为世界儿童的生存、保护与发展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国际法准则。文章系统地探讨了《儿童权利公约》产生的背景、制定的基本原则与特点 ,尤其是深入地分析了该《公约》在我国实施过程中的成就与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2001年06期 54-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刘景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兴起 ,被称作教育心理学中所发生的一场革命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视学生为认知主体 ,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本文拟从知识的本质、学习的发生及师生的角色三个方面分析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2001年06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林松访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角色定位不清晰 ,管理机构缺乏 ,合格辅导员欠缺 ,教材内容粗糙、难操作 ,方法、途径、手段简单机械的困境。提出摆脱困境就必须走法规化、专业化与本土化之路

    2001年06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高校创造教育刍议

    薛菁,周明

    本文从树立创造教育意识、构建创造教育模式、营造创造教育环境三方面论述创造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实施创造教育势在必行

    2001年06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魏晋流民及流民策

    黄云

    魏晋时期 ,由于长期战乱 ,百姓流离失所 ,辗转他乡。统治者竭心尽虑 ,采取种种措施预防流民产生 ,流民产生后又采用安抚、镇压两面手法 ,努力使流民重新安定在土地上 ,这些举措虽然有时在一定程度上纾缓了流民的悲惨命运 ,但其根本目的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2001年06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试论清末改良与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郭华

    本文针对近年来重新出现的肯定清末改良、否定辛亥革命的观点 ,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评价清末改良 ,澄清理论误区 ,在新的视野上论证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它的彻底性在于突破了“适应性变迁”的重围 ,构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社会机制 ,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01年06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林大津

    本文就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介绍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Grice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 ,钱冠连的“目的—意图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人际交往的模式应该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行为协调方式 ,这也应该成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行为协调模式则是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2001年06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从语言的比喻看中英文化差异

    宋鸣华

    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中英两种语言所表现出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从比喻这一语言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 ,来说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并进一步指出 :在外语教学中 ,应充分认识到这点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2001年06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山岳文化的美学内涵和审美体验

    张振华

    文章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山岳文化的美学内涵以及给审美主体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1)对形象、形式美的感受与体验 ;( 2 )对声响、色彩、动态美的欣赏 ;( 3)对人文景观特殊美学价值的认知。

    2001年06期 83-8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而上学意义

    王永钊

    中国书法艺术在其诞生之日起 ,就已建构起了伦理道德的精神框架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扩大自己的这种精神内涵 ,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因而书法艺术的本质已超越了写字本身的艺术涵义 ,而在于这种艺术所承载的形而上学意义。

    2001年06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中世纪宗教音乐与建筑的精神特征

    郭宇菁

    音乐和建筑虽是两门不同的艺术 ,但两者在精神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特别是在中世纪 ,这个人类共同想往精神彼岸的时期 ,宗教音乐和建筑的相伴发展将两者的精神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

    2001年06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走出“文化壁垒”的红学——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红学研讨会的思考

    赵建忠

    2001年06期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21世纪:萧红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景观——纪念萧红诞辰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王金城

    2001年06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总目录

    2001年06期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