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研究

  • 金代作家吴激生平与创作简论

    邹自振;陈宗沅;

    吴激是金初由宋入金的重要作家。关于吴激生平,文献记载不多,根据其现存作品和同代留金作家的诗文,可察知部分行迹。吴激虽仕于金朝,却对北宋故土深切怀念,怀昔伤今、借景抒情是其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常用手法。吴激可谓金代词人之冠,是北宋以来婉约词风的有力继承者,在宋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2009年04期 v.30;No.11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陈衍、何振岱福州文儒坊恩怨述略

    游友基;

    陈衍与何振岱相见恨晚、相邻往还、偕游山水、结社吟咏、里居修志,两人志同道合,结下友谊;后失和断交,其原因颇为复杂,或将成历史谜团。

    2009年04期 v.30;No.11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林纾的古文因缘

    张胜璋;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2009年04期 v.30;No.114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三农问题研究

  •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述论

    吕建强;

    在我国,农民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近年来随着父母流入城市的儿童日益增多,他们的受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主要从随迁儿童教育问题的缘起、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学者们提出的解决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改革建议和措施。

    2009年04期 v.30;No.114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思考

    许莲凤;

    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更是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瓶颈。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缺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等问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存在缺陷的具体原因在于供给主体单一、结构失衡、筹资机制不合理等。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转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求表达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第三部门供给模式等。

    2009年04期 v.30;No.114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文学研究

  • 陈代《杂曲》与宫体诗写作模式新趋向

    胡大雷;

    《乐府诗集》录傅縡、徐陵、江总数人《杂曲》共五首,皆为"美张贵妃之容色"的宫体诗,这些作品创作背景,体现了诗歌与陈代社会荒淫的关系;但从宫体诗歌创作进程与写作模式来看,又有新趋向,即变以事件表现人物为以铺叙手法再现人物;对更为广阔的女性活动背景的注重;七言长篇的形式达到了铺张扬厉的效果。写作模式的新趋向已为宫体诗内容上的转换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009年04期 v.30;No.114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吴越春秋》卷帙考辨

    林小云;

    今本《吴越春秋》是残本而非全本。亡逸的两卷其一应该在今本《阖闾内传》之后,《夫差内传》之前,主要内容应是记叙阖闾"南伐于越"的檇李之战和夫差即位三年的励精图治。另一卷应该是在今本《越王无余外传》之后,《勾践入臣外传》之前,主要内容应是记叙勾践轻信所谓"大朋之龟"的吉兆,不听范蠡劝谏,轻率伐吴,导致兵败夫椒,不得不退守会稽,与吴行成。这部分内容中应该是融合了范蠡、文种二人的生平及其入越经过的。

    2009年04期 v.30;No.114 27-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王小波小说中国现实感的后现代变异

    刘闽彦;

    王小波的小说是一种超越传统模式的现代先锋叙事文本,它以鲜明的现代艺术形式表达了强烈的后现代意识,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叙事(元小说叙事、新历史叙事、反乌托邦叙事)基础上的,以超越羞耻心文化姿态对传统禁区进行现代解构并充满智慧游戏和理性思辨的智性文学。

    2009年04期 v.30;No.114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孔子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宋文翠;

    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的美本质论思想、以"仁学"为中心的艺术思想、"美善统一"的审美标准的思想等。探讨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造民族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9年04期 v.30;No.11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汉语语言学研究

  • 立足现实 沟通繁简

    林志强;龚雪梅;

    汉字繁体字和简体字,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优缺点。我们应了解和掌握繁简字的利弊优劣,着眼于汉字使用的现状,不应偏执一方,而要寻求沟通,使繁简体各臻其美,各尽其用。

    2009年04期 v.30;No.11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简化字不可废 繁体字应能识

    李凤岐;

    当前有人提出简化字弊大于利,有损"六书"体制,违背文字发展规律,应该废弃,并全面恢复使用繁体字的观点。其实简化字有利无弊,符合汉字发展规律,应该坚持推行使用。目前多数人不识繁体字,是各级学校识字教学单轨制所致。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

    2009年04期 v.30;No.114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 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若干思考

    谢金良;

    繁体字与简体字都已成为中华汉字文化的有形载体,在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从文字发展规律看,简体字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也掩盖不了繁体字深厚的审美智慧和文化蕴含。在面对简体字改革基本成功已既成事实的现状,我们既能充分意识到恢复繁体字的种种益处,也更为深入地领会到继续规范使用简体字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能为妥善处理繁、简体字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早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加以实施。

    2009年04期 v.30;No.114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从钱玄同看近代中国汉字改革

    卢翠琬;

    中国近代汉字改革与钱玄同有着重要的关系,他是"五四"时期的国语罗马字运动及简化字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中国近代的汉字改革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

    2009年04期 v.30;No.114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英语语言学研究

  • “旋律”习得英语

    叶敏芬;

    音乐与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旋律"可以做为语言习得的辅助手段。"母性语言"般的"旋律"能消除习得者的学习焦虑感。"跟调现象"是"旋律教学"得以实施的依据与重要手段。通过跟调"旋律"习得英语是个自然内化习得内容的过程。遵循旋律教学的一些原则对旋律运用与EFL教学具有一定意义。

    2009年04期 v.30;No.114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修改及教师反馈对英语学习者的注意作用

    林庆英;

    基于输出注意功能的相关研究中,前人还未从修改与教师反馈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了验证这两者对学习者注意的作用,通过一项实证研究,对受试写作中的特定语言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划线反馈结合修改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写作中语言形式的准确性,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只给学习者提供反馈而不让他们进行修改无法提高该语言形式的准确性。

    2009年04期 v.30;No.114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从色彩表达的角度辨析中英文化异同

    许艺萍;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通过辨析汉英色彩语词在表达方式、运用领域和感情喜好上的异同,把握汉英色彩语词具体运用中传递出的丰富文化内涵,领悟中英文化的异同,可有效促进跨文化交流。

    2009年04期 v.30;No.114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

  • 礼仪功用与社会和谐

    林友华;

    我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但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倡导,而对公民基础性的行为文明的指导不够,精神文明建设成效较低。礼仪缺失是导致当今社会不和谐的不可忽视因素。礼仪犹如社会润滑剂,可以帮助人们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避免许多矛盾磨擦,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礼之用,和为贵。发杨礼仪贵和精神,对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沟通海峡两岸人民的心灵,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具有独特作用。

    2009年04期 v.30;No.114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路琴;

    中国古代的礼仪教育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而倍受重视,在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礼仪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告诫,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甚至是社会的变革。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蕴含着许多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合理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能够理性地加以梳理,积极地予以汲取,那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现代中国既能创造现代化的辉煌,又不失"礼仪之邦"的美名就是值得想望的愿景。

    2009年04期 v.30;No.114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船政学堂实施实践教育经验析论

    张庆守;

    船政学堂以培养制船、驾驶等方面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船政学堂选择注重实践教育的办学模式。在成功的办学历程中,船政学堂积累了丰富的实施实践教育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有:树立强化实践教育的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育;建立严格、严谨的实习考核、鉴定、升级与补课制度;工读结合,形成企业与办学一体的办学体制;严选教习,明确责任,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练船"和"厂练"的场所,努力改善实训环境与条件。

    2009年04期 v.30;No.114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曾乃卓;

    高校危机干预是对处于危机状况中的大学生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救助的心理操作技术。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源自成长性危机和情境性危机。针对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与危险性特征,应该采取关注高危对象、避免干预误区、明确干预模式与干预原则等操作策略。

    2009年04期 v.30;No.114 86-8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美术艺术研究

  • 元代肖像画特征辨析

    王珍;

    元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统治阶层的民族本性,使得当时社会普遍存有一种理智、客观的"务实"心态,此外,元代所存在的民族矛盾、阶层分化以及文化冲突,使得当时隶属于不同社会阶层与文化领域的画家的绘画观念与审美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异。正是以上两点造就了元代肖像画作品中的"写实精神"以及宫廷肖像画家与在野文人肖像画家作品之间不同的艺术面貌与审美特征。

    2009年04期 v.30;No.11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现代漆画及产生与发展

    黄忠云;

    现代漆画脱胎于传统漆器,由为满足人的实用性需求的工艺美术领域走向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纯绘画艺术殿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人制作漆器的历史久远,而以独立画面出现的漆画始创于20世纪30、40年代,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21世纪。通过对现代漆画历史演进的归纳与分析,探讨现代漆画独立的自主性概念,思考现代漆画创作的方向。

    2009年04期 v.30;No.11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论人物画创作与漆艺的结合

    郑频;

    漆艺是一门古老的绘画艺术,具有工艺和材质上的优势,这是其他画种无法达到的。传统中国画人物造型以线描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概括、简练、生动为特点。应用传统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结合漆艺这一优势,是创作出具有中国艺术特点的漆艺人物画的关键。选择以惠安女为题材,更是充分发挥了福建的漆艺和地域优势,是福建当代漆艺人物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2009年04期 v.30;No.114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从印象主义到康定斯基

    胡伯忠;

    从印象主义到康定斯基是绘画从具象走向抽象的重要阶段,印象主义第一个冲破传统的阻力,减弱了绘画以外因素的干扰,如:宗教、文学等,发现了色彩本身的价值,确立了绘画的独立地位。康定斯基第一个冲破传统绘画具象性的阻碍,发现了艺术中的精神价值,对后来的抽象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9年04期 v.30;No.114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三维时代:立体电影的“第四次浪潮”

    陈纾;

    2009年三维立体电影成为电影的主流,成为其发祥以来的第四次立体电影的热潮。立体电影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即通过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立体电影突破了传统技术制作手段和成本的限制,成功地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同时,随着新技术尤其是新的立体媒介的出现,立体影像将不再只局限于电影银幕,而将扩展为新的多媒体形式。

    2009年04期 v.30;No.114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音乐艺术研究

  • 中国民歌“茉莉花”在《图兰朵》中的审美意义

    陈燕;

    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巧妙地将《茉莉花》等具有中国五声调式的"中国旋律"运用其中。在真实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双重话语环境下,普契尼根据音乐的需要、人物表演的需要对选定的中国音乐元素进行了选择性的审美化创作,十分明确地确定了其在歌剧中象征与隐喻的审美作用。《图兰朵》中真正中国本土音乐与作曲家本人独特音乐语言的完美糅合,对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以及歌剧声乐的教学和演唱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09年04期 v.30;No.114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我国早期弦乐重奏创作的发展及特点

    陈习;

    中国西洋室内乐创作的发展,正是以"弦乐重奏"作为开始的。20世纪初,接受了欧洲音乐教育的作曲家萧友梅、马思聪、谭小麟等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和探索,创作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弦乐重奏作品。这些作品既有西欧古典风格的印记,又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和渊源,为同时代乃至近现代室内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与难得的具体实例。

    2009年04期 v.30;No.114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赵元任艺术歌曲的成就与贡献

    郑彤;

    回顾20世纪初的那段中国音乐史,在以萧友梅、赵元任为首的一批作曲家把艺术歌曲引入中国,将这种主题深刻、旋律优美的音乐体裁与中国诗歌相结合,而赵元任更是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书写了永恒的篇章,对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2009年04期 v.30;No.114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 高教管理体制科学化管窥

    董淑华;潘燕玉;

    中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管理应遵循教育规律,推进体制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除弊兴利;应以科学的管理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2009年04期 v.30;No.114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与对策

    林孟涛;

    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师德如何与时俱进、师德如何量化及教师道德培训问题。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制度规范是前提,教育引导是基础,教师的自觉性是关键。应区别对待师德理想、师德原则与师德规则等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让不同层次的师德规范发挥不同的作用。要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改善师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以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与提升。

    2009年04期 v.30;No.114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分析

    刘心红;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而阅读是促其成长的主要要素。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呈现多元化、交互性、快餐化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营造良好阅读环境,通过高效个性化的服务,引导大学生有效阅读,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

    2009年04期 v.30;No.114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高校就业指导新思考

    张艳;

    由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教育对象、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课程管理、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的"五重五轻"现状,对此,我们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五变五建"的改革思路:变"毕业生"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变高校"就业"指导为"职业"指导、变单一就业部门管理为责任分担、变"讲授式"教学为行动导向教学、变"游击队"师资为专业化师资等。

    2009年04期 v.30;No.114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